《安徽青年報》(國內統一刊號:CN34-0019 郵發代號:25-2 全年訂閱價216元,各地郵局均可訂閱)是共青團安徽省委機關報,也是全省唯一一張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專業報刊,服務教育、貼近學生、關注青年是我們的辦報宗旨,經過長期的實踐,我們走出了《學生周刊》、《教育周刊》和《新聞周刊》的系列辦報之路,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廣大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使《安徽青年報》成為我省教育輿論宣傳的主陣地,成為廣大師生展示才華的新聞舞臺。
國內統一刊號:CN34—0019 郵發代號:25—2
編輯部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長江中路419號
城市新發展從擁抱青年開始 |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本報記者 黃 慧 發布日期:2022-04-15 10:51:20 |
近日,共青團中央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決定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 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重點是服務青年健康成長、保障青年發展權益,本質是為黨爭取青年人心、鞏固黨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如何把握這一政治標準,推進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取得實效?本期“青年大學習”,讓我們聽聽團干們的聲音。
特邀嘉賓
團六安市委書記 張 柱:青年的難題,就是城市建設的工作清單。
團六安市裕安區委書記 管嬌嬌:有相當數量的青年在特大型城市中進退兩難。
團泗縣縣委書記 駱家超:無論從降低城市社會保障負擔的角度,還是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角度,歷來都是“得青年者,得天下”。
團霍山縣委副書記 楊廣堃:通過青年人的才智轉化,實現特色產業與青年人才雙提高。
青年的難題 是城市首要解決的問題
“我從‘北漂’到‘滬漂’,現在不想‘漂’了,想重新規劃一下自己的未來,找個新的落腳點”。在上海某電商公司工作的安徽籍張女士坦言,北京、上海的機會很多,公共資源很多,但是壓力很大,生活沒有煙火氣,想有個可以落腳生根的地方,家鄉可能會是第一選擇。
記者采訪的多位年輕人表示,當時選擇特大型城市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大城市就業機會多,二是觀念開放,能更好地做自己。但也有不少人坦言,隨著年紀增長,各方面的壓力凸顯,夢想與現實還是有明顯的差距。
“有相當數量的青年在特大型城市中進退兩難”。團六安市裕安區委書記管嬌嬌說,不少青年頂著巨大的競爭壓力,涌入特大型城市,這其中當然有其合理邏輯,寬廣的發展平臺、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合理的城市治理結構以及城市整體的年輕化、信息化、互聯化等,都給青年集聚帶來了優渥土壤。但集中在少數特大型城市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對青年自身來說,發展成本的增加,競爭異常激烈,醫療、教育資源緊張,個人歸屬感的缺失,都是在特大型城市生活所要面對的難題。
內卷和疫情,在某種程度上讓青年面臨史無前例的壓力。團霍山縣委副書記楊廣堃表示,隨著越來越多高等教育人才涌入社會,青年就業壓力逐漸增大;加之這幾年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影響,一些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青年職業憂慮感越來越明顯。在大城市需要面臨較高的房貸、租金、日常開銷等壓力,而疫情導致部分青年短期內沒有收入、收支不平衡。
“除了物質方面,精神和時間方面,青年的壓力也不容忽視”。團泗縣縣委書記駱家超指出,年輕人離開家鄉和父母,獨自打拼,早出晚歸,工作中高負荷運轉,生活中也沒有親人照顧,精神上極易產生緊張、焦慮、沮喪、孤獨等負面情緒。另外,高強度的工作、漫長的通勤時間,使得年輕人用于放松休息、婚戀交友這些必要的時間都難以保障。
管嬌嬌指出,這些大城市發揮出明顯的“馬太效應”,社會進步和技術迭代愈加集中,資源、資金和人才大規模聚集,而其他中小型城市隨著青年人才的流失,長期來看,容易導致技術進步、創新發展、文化提升的后勁不足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并不是讓青年退出這些大城市,而是如何打造更多適合青年發展的中小型城市。青年人選擇特大型城市的初衷,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更加公平的發展環境,而非單純的集聚效應。應該認識到青年發展的重要性,借鑒特大型城市吸引青年人才的優勢,運用合適的政策牽引,在更多的中小型城市優化青年發展環境,讓青年回得來、留得住。這也正是《關于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的意見》出臺的背景和目的所在。
為什么要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駱家超認為,無論從降低城市社會保障負擔的角度,還是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角度,歷來都是“得青年者,得天下”。年輕人是創造價值、科技創新、城市消費的主力軍,城市的社會保障要靠年輕人、城市的創新發展要靠年輕人、城市刺激經濟要靠年輕人。缺少年輕人的城市,最直觀來看,就是冷冷清清的街道、乏人問津的商場、缺少陪伴的留守兒童、人才短缺的產業企業,還有難以提升的GDP。
“青年的難題,就是城市建設的工作清單”。團六安市委書記張柱說,把青年的難題解決了,才能不斷提升對青年的吸納力、吸引力和承載力;不斷提升青年對城市的貢獻力、創新力和創造力, 使青年發展與城市發展實現有機融合和良性互動。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賽道
“目前我和愛人列了幾個宜居城市,打算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做出選擇并搬遷過去”。在深圳做研發的王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城市已經發展得相當不錯,有的創業氛圍比較濃厚,有的人文環境比較輕松,有的人才政策比較誘人,各有特色,需要綜合考慮。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文底蘊和資源稟賦,部分地區在這塊的建設已經探索出一定的經驗路徑,需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張柱說。
楊廣堃指出,以霍山縣為例,具有典型的生態優勢和“紅綠特”優勢。是國家“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示范區、全域旅游示范區,有良好的生態資源稟賦,成為當下青年追捧的熱土和打卡點,綠水青山可以為青年在康養自身的同時,提供更多“兩山”理論實踐成果轉化契機,可以在“山水”中大展手筆。此外,該縣是大別山革命老區縣,有紅色基因、紅色場館、紅色傳承,有綠色山水、綠色人文、綠色振興,有霍山獨有的特色產業,霍山石斛、霍山黃芽、迎駕貢酒等,為青年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發力點和商機,可以通過青年的才智轉化,實現特色產業與青年人才雙提高。
同時,楊廣堃坦言,霍山縣在軟硬件方面仍需改善。硬件方面,目前縣域無高鐵,偏遠山區、鄉鎮離主城區路途遠,給青年出行、銷售帶來一定問題;青年集中活動場所少,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博物館、城市規劃展覽館等暫未開業,八小時外青年沒有更多聚集交談場地,難以提高青年認同感和滿足感。軟件方面,召開青年專題座談會少,開展特大型青年活動不足,青年參與度不夠;青年人才引進政策與一些發達地區比,還有一定差距。
以裕安區為例,青年的就業創業環境在不斷優化。管嬌嬌介紹道,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充滿活力,科技與金融進一步融合發展,裕安區政府與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有限公司共同設立的裕科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為全省正式運營的四支區域子基金之一,六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正在全力創建國家高新區,全區逐步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配套青年就業創業的政策、金融支持更加多元普惠,相關高新平臺企業穩步增加。
根本在青年 關鍵是在發展
作為聯系、凝聚和服務青年的群團組織,該如何切實為青年商良策、謀福祉?張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突出機制完善,為青年發展增添“新動力”。強化組織建設。持續深化共青團系統改革,成立團屬事業單位青年發展中心,進一步統籌協調全市青年工作。強化政策落實。實現市、縣同步建立青年工作聯席會議機制、重點工作任務和重點工作項目。強化務實舉措。落實青聯、學聯、少先隊改革任務,狠抓青聯聯絡工作,組織青聯委員開展調研走訪工作,不斷擴大委員參與青聯活動途徑。
突出人才培養,為青年成才提供“加速劑”。建立市青年領軍人才庫,從全市各行各業中挖掘青年典型,示范引領帶動青年成長發展。選樹優秀青年典型。開展“青年五四獎章”“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評先評優工作,不斷增強廣大青年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加強全市青年教育培訓,打造青年學院工作品牌,全年分縣(區)組織開展全市鄉村團干部素質提升班暨鄉村振興新青年訓練營。
突出重點領域,為青年創業選好“突破口”。打造青創高峰會工作品牌,常態化開展不同主題的青創高峰會活動,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為青年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構建服務創業青年融資機制。加強“青年之家”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開展青年之家入駐“云平臺”活動,標準化建設示范性青年之家。
突出作用發揮,為青年宣傳當好“擴音器”。發揮團屬新媒體平臺作用,實行選題例會制度,全市各級團組織上下聯動,全力打造具有六安共青團特色的青少年思想引領窗口。助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建立六安青年宣講團隊伍,廣泛開展“舉旗幟、送理論”宣講活動,通過宣傳方針政策,把文明創建的圍觀者變身為參與者和志愿者。大力開發青年網絡文化產品,緊扣重要時間節點創制新媒體作品,發出青春好聲音。
突出工作創新,為青年發展鋪就“快車道”。堅持基層導向,樹立大抓基層工作導向,進一步規范基層團建工作,建立基層團組織述職評議制度。加強團校協助,成立市學生聯合會、市教育團工委,圓滿完成市少代會換屆工作。
□本版稿件由本報記者黃慧采寫
|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