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阿姨鮮果茶(清溪路大潤發店)
李女士(化名)在飲料中喝出的卷曲毛發
飲料中喝出卷曲的毛發,這本就是一件讓消費者鬧心的事。然而,門店工作人員卻回應稱,后廚員工存在偷吃原材料行為。這讓家住合肥市蜀山區的李女士(化名)心情更加煩悶。
當事人李女士:
楊梅汁里喝出卷曲毛發
8月3日15時27分,李女士通過外賣平臺在“滬上阿姨鮮果茶(清溪路大潤發店)”購買了一杯原價16元的“千金多肉楊梅”。在李女士撕開飲料封口飲用時,赫然發現飲料杯壁上掛有一根卷曲的黑色毛發。
“這真的很難讓人不聯想到某些人體部位的毛發,讓人覺得不適。”李女士表示,事情發生之后,她立即致電“滬上阿姨鮮果茶(清溪路大潤發店)”,隨后,店內工作人員加了她的微信,并將此飲料的錢退給了李女士。
“這不是退錢就可以了的,事關食品安全,我需要知道這根毛發是什么毛發,以及它是如何進到我的飲料中的。”李女士稱,在“滬上阿姨鮮果茶(清溪路大潤發店)”工作人員為其退款后,她要求工作人員提供制作該飲料的監控畫面。
門店工作人員:
后廚監控表明有人偷吃
事發當天17時11分,“滬上阿姨鮮果茶(清溪路大潤發店)”工作人員通過微信向李女士發送了其飲料制作過程中的后廚監控錄像。
“中間他們自己還偷吃了。”李女士提供的聊天記錄中顯示,“滬上阿姨鮮果茶(清溪路大潤發店)”工作人員自稱,在李女士飲料的制作過程中,其店內2位工作人員于后廚偷吃了制作該飲料的原材料。
制作的飲料中有卷曲的毛發,工作人員在制作飲料期間不戴手套偷吃原材料。此事在得不到門店工作人員的妥善處理后,李女士選擇在網絡平臺上曝光此事。
網絡平臺:
有人自稱“滬上阿姨工作人員”賠償
“我是8月3日晚18時左右在某網絡平臺上發帖的,約2小時后,‘滬上阿姨’某網絡平臺的官方賬號聯系了我,但是未能妥善解決。8月4日早上9時42分,另一位自稱是‘滬上阿姨工作人員’的私人賬號通過某網絡平臺聯系了我。”
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滬上阿姨鮮果茶(清溪路大潤發店)”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向她賠償相應的金額。而某網絡平臺上自稱是“滬上阿姨工作人員”的賬號,提出的賠償方式是3杯“滬上阿姨”飲料和2張5折券。
“我以后也不太敢在‘滬上阿姨’消費了。”李女士稱,她沒有接受這樣的賠償,并且自己很想知道,該卷曲的毛發究竟是何物。
門店負責人:
飲品中的毛發不排除個人行為
8月5日10時許,記者來到“滬上阿姨鮮果茶(清溪路大潤發店)”,該門店負責人陳先生告訴記者,如若李女士在飲品封口未打開的狀態下發現杯中有毛發,那么基本可以認定該毛發來自店內。
而李女士提供的視頻中顯示,其在發現毛發的時候,飲品封口是打開的狀態,故而不能確定飲品中的毛發是來自店內。
對于門店員工自稱,后廚存在偷吃飲品原料的行為,門店負責人陳先生稱,門店員工本意是告訴李女士,后廚也試吃過飲品原材料,沒有任何問題。而將該行為描述成“中間他們自己還偷吃了”,是門店員工調皮的回復。
“對于后廚員工未戴手套的行為,我們會慢慢地規范員工的操作。”陳先生表示,后廚員工未戴手套且試吃原料時摘下口罩的行為,確實需要規范。“后續我們會和市場監管部門與李女士進行三方協商,處理這個問題。”
合報全媒體見習記者 王雅雯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