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蕪湖市灣沚區南部的西河古鎮,毗鄰青弋江,擁有六百多年歷史,過去曾是重要的水碼頭,承擔著中轉貨物的重要功能。因往來人員聚集于此,古鎮形成了一條老街,街上住戶眾多,店鋪林立,煙火味繚繞。隨著運輸方式的改變,古鎮碼頭的繁華不再,老街也隨之歸于平靜。
2014年,西河老街被評為中國文化傳統村落,成了旅游地。如今,老街兩旁是修舊如舊的古民居,還有民宿、店鋪。一群從事鐵畫、糖畫、平裁等傳統手工藝的青年,既是老手藝的傳承人,又是創新者,他們坐得住冷板凳,善學好思,把傳統融入現代,給傳統手工藝賦予新的活力,將手中的技藝打造成古鎮老街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也帶動了當地的旅游業。古鎮呼喚青年,青年熱愛古鎮,這是一場古鎮與青年、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
熱愛 冷板凳上坐出新品
一把鐵錘,一支鑷子,一個鐵墩,一臺點焊機,還有一小堆鐵絲,這是陶紹軍制作鐵畫時的全部用具,“啪啪啪”“滋滋滋”的聲音,不時地從他位于老街上的鐵畫工作室里傳出來。
記者步入鐵畫工作室時,陶紹軍正在埋頭制作一對門神,平頭、短袖、消瘦、干練,燒、敲、捶、貼、按、焊,陶紹軍動作嫻熟,不管鐵絲是粗是細,他都能拿捏得十分到位。“這對門神要做兩個月,市場零售價在8000元左右”。
蕪湖鐵畫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有為數不多的傳承人,陶紹軍便是其中一員。
“您有徒弟嗎?”記者問。
“以前有好幾個,但后來都不干了”。陶紹軍無奈地說,他們耐不下性子,覺得出一幅作品的周期太長了,不愿低著頭整天敲敲打打,點點焊焊,連玩手機的時間都沒有。
陶紹軍制作鐵畫已有22年的時間,從他手中制作出去的成品有很多件,小到梅蘭竹菊四條屏、各種賽事的吉祥物,大到掛滿一面墻的大件。“我從小受人影響就愛好制作鐵畫”。陶紹軍說,鐵畫的魅力和特色就在于任何美術作品,都可以通過鍛打焊接,以鐵畫的形式呈現出來,“將鐵絲一根一根地鍛打做出來,燒紅后捶打成想要的圖案,再一點點焊接起來,形成一幅畫”。
鐵畫對鐵絲的粗細厚薄都有著嚴格的要求,“比如胡須要用最細的鐵絲鍛打,衣帽上的花紋要用細鐵絲一根根地勾焊起來,要十分專注才行,工作時被燙傷、燒傷是常事”。
但陶紹軍樂在其中,“一旦投入其中,我一天能工作十幾個小時,不覺得累”。
作為招商項目,三個月前陶紹軍把自己的鐵畫工作室建在了西河老街上,白天他在沿街的一樓工作,晚上去閣樓上休息, “這里很安靜,特別適合我制作鐵畫,晚上我會去青弋江邊走一走,吹吹江風,看看江上的夜景,我很喜歡這種狀態”。
陶紹軍的鐵畫不愁賣,“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還有個人,都有到我這訂制鐵畫的,我還要幫人做代加工”。陶紹軍說,有時來了大訂單,十幾米長、三四米高,有山有水、有林有木的那種,就得沒日沒夜地去趕制。“以前沒有電焊機,全靠煤火燒焊,那時更慢、更要耐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出好作品,有了好作品,才不會愁沒生意做”。
但陶紹軍又絕不是只知道埋頭干活,對于如何創新鐵畫他很有想法,并且正在付諸行動,他放下小鐵錘,站起來指著墻上的兩幅裝在木板上的鐵畫說:“這是我用鐵畫做出來的甲骨文,在全國都是首創的新品,我還有很多想法要去實現,比如,模仿打鐵花,在一面流著水的墻上潑鐵水,讓其迅速凝固,形成潑墨山水鐵畫,表演性強,作品也會很好看。”
陶紹軍屬于返鄉創業青年,當地政府給了他很大支持,房租都會以獎補的方式返還給他。與其他類型的作品不同,鐵畫作品是不署制作者姓名的,做得好與壞,靠責任心,“因為自己還是能認得出來的,要對得起良心和這門手藝!”
陶紹軍在制作鐵畫
創新 小糖畫走出大世界
一塊鋁板,一把鋁勺,一口鋁鍋,一塊麥芽糖,一個電磁爐,加熱后變成絲滑柔軟的麥芽糖,從鋁勺里淌“畫”到鋁板上,鋁勺成了“畫筆”,麥芽糖成了“顏料”。很快,一個個惟妙惟肖的糖兔子、糖小豬便成型了,逼真得讓人舍不得吃。
“90后”的王強便是執鋁勺之人,他是老街上云雀糖畫館的主人,“我祖父生前就是做糖畫的,云雀是他的藝名”。王強說,他之前干過很多事,后來覺得還是做糖畫更符合自己的心意,也算是對祖父手藝的繼承。
花了十多分鐘,王強又做了一個美猴王糖畫,“像這樣復雜的糖畫,售價一般在百元,是功夫錢,如做類似中國龍的糖畫,則需花費更多精力,收費也會更高些”。
和陶紹軍的鐵畫一樣,王強的糖畫也是不愁賣的,“不少單位在我這訂制糖畫作為伴手禮,有家單位一次性在我訂制了600個糖畫”。
但王強又絕不只是個賣糖畫的人,他將糖畫作為一門藝術推廣了出去,“灣沚區和南陵縣有不少少年宮請我去開課”。王強說,他還在學校里開設了糖畫興趣班,作為延時服務學生報選的社團之一,“想進我的糖畫興趣班是不容易的,需要經過層層選拔,有一定的美術基礎才行,期期都爆滿”。
云雀糖畫也是研學活動中最受學生歡迎的一個項目,王強還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賽事,讓糖畫藝術進機關、進企業、進校園。
在云雀糖畫館里,還擺放了不少裝裱在畫框里的大件糖畫,如《珩瑯山》《西河古鎮》,“它們是不能吃的,加入了防腐劑,是作為糖畫工藝品和收藏品存在的,可以掛在室內的,寓意生活或事業甜蜜蜜,這也是我的創新,很受市場歡迎”。
王強說,“祖父做的糖畫,圖案都是些小動物或傳統文化里的人物。我讓糖畫與時俱進,我做‘奧特曼’、火箭、高鐵模型,迎合小朋友的喜好”。王強看重創新,也喜歡創新,他說,“許多傳統手工藝之所以難有繼承人,主要還是因為缺少創新,跟不上時代,從而陷入困頓”。
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得像,為此他刻苦鉆研糖畫技藝,“我帶著事先做好的糖畫去展示,有人覺得不是我畫的,是用模具倒出來的”。
王強在做糖畫
延展 古鎮故事更精彩
婉香衣是老街上一家傳統裁縫店,店主婉香是一位女青年,三年前從外省來到西河古鎮,在老街租下來一棟兩層高的老木樓,做旗袍。
天井、缸荷,竹竿上掛著一匹匹藏青色的碎花布,婉香衣的一樓意境悠遠,婉香也人如其名,穿著合身的旗袍,安靜溫婉地綻放著屬于自己的芬芳,“我喜歡這里的氣氛和環境,沒有人擠人的喧鬧,沒有那么濃厚的商業味,有訂單我就開心地去忙,沒有就去樓上看看書,享受老街的寧靜”。
量體、裁衣、縫紉、熨燙、成型,機縫、手縫均有,婉香能為顧客訂制各種款式的旗袍。除了做旗袍外,她還自主創新,手工編制紅繩和生肖手鏈售賣,非常受顧客的歡迎。現在,她又開始制售漢服,豐富延展了店內的產品。
婉香平時吃住都在老街上,“鎮上很關心婉香的生活,她跟老街上的老人和孩子們都處得很融洽,我女兒放學后就喜歡到她這來玩。”古鎮老街上的講解員何燕說。
何燕是西河古鎮的媳婦,也是古鎮上新手藝人們的好朋友,“西河老街成了中國傳統古村落后,陸陸續續來了些游客,我本來也不會講解,但我性格開朗,樂于學習,對老街很感興趣,很快就當上了業余講解員”。何燕說,免費給游客做了幾年講解后,鎮領導找到了她,希望她能做得更專業些,因為對古鎮很有感情,加之能顧上家,于是她答應了,在古鎮上開了第一家地接旅行社,自己也正式成為老街上的導游,“我不是照搬照抄生硬講解詞的導游,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延展了其內涵,講得更生動精彩,更接地氣,我也算是個新手藝人,演說講解就是我的手藝,我正在不斷延伸它”。何燕說,她見證了老街一步步發展,是政府一點點將其打造起來的,招來了民宿和店鋪,帶來了人氣。這里還有“月上西河”民俗文化節,有“十里紅妝”古裝中式婚禮,有流水宴......對于古鎮的未來,何燕充滿信心,她說自己愿意宣傳推介古鎮,講好老街上新手藝人們的故事,為西河古鎮的發展奉獻出青春的力量。
書記點評
□團蕪湖市灣沚區委書記 劉 敏
古鎮與青年的雙向奔赴,實際上是灣沚這座小城與青年雙向奔赴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我們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就業創業,讓更多青年成為“城市合伙人”“鄉村代言人”。一是前端更顯用心。連續兩年高規格舉辦大學新生歡送儀式,聘請大學新生為灣沚城市形象推介大使,埋下學成返鄉回報桑梓的種子;持續開展“才聚灣沚高校行”活動,先后走進11所高校,發布崗位4200余個,開展“揚帆計劃”大學生產業實習、政務實習,吸引高校學生來灣就業創業、實踐實習,特別是“三下鄉”“返家鄉”火熱開展,2023年暑期就有7所高校16支大學生社會實踐隊伍來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二是政策更顯用力。深入實施“津梧桐”人才計劃,圍繞青年安家落戶、就業創業的急難愁盼,先后出臺“津梧桐”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條、“產學研創”人才政策十八條,打造人才政策2.0版,讓青年更有政策獲得感,越來越多的青年愿意在參與城市建設、扎根鄉村中實現自身價值,先后兩人獲評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兩個省大學生返鄉創業示范基地。三是服務更顯溫暖。打造青年人才驛站,為前來求職的外地高校畢業生提供免費住宿、就業指導等“一站式”綜合性服務,像2023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所在地的共富鄉村鳩茲灣,通過打造青年鄉舍等,吸引四十余名“新農人”扎根于此;搭建更多青年交流平臺,舉辦長三角青年共話鄉村振興論壇等活動,讓城市更友好、青年更有為、人才更出彩。
□本報記者 徐徐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