殼體焊接線擁有超過85臺機器人,自動化率高達90%
總裝線采用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傳送裝置,保障員工工作舒適度
視覺引導上料機器人
大眾汽車(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
今天說起新能源汽車產業,繞不開的城市必然有合肥。
三次落子,光是大眾集團獨一份的“厚愛”已羨煞旁人。11月21日,大眾汽車(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在肥投產。該公司是大眾集團在中國首個獨資電池包生產工廠,是大眾安徽整車的核心供應商。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流傳著一句話:得動力電池者,得新能源汽車產業天下。
零部件雖是“配件”,但零部件企業不是“配角”。今天就圍繞動力電池這一關鍵零部件,看看合肥為什么“能”!
大眾安徽的“雙喜臨門”
大眾安徽年底量產的消息,早已被人熟知。
自從扎根合肥之后,這家國際頭部車企的一舉一動備受關注。尤其是今年以來,首臺預量產車型整車下線,投資約10億歐元在肥建研發、創新與采購中心,多位大眾集團高管來肥等一眾事件為年底的量產“賺足”了“流量”。
碩果即將豐收之際,又一重磅消息發布:11月21日,大眾汽車(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投產。更激動人心的是,目前相關電池包產品已會同整車完成測試定型,于本月正式量產。
對于這家剛剛投產的新企業,大多數人還很陌生。它的母公司是大眾汽車自動變速器(天津)有限公司,大眾集團在中國最大的變速器生產基地,主要為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提供雙離合變速器及新能源產品。值得一提的是,超500萬臺國產大眾車型所使用的高品質DSG雙離合自動變速器均來自于此。
作為全資子公司,大眾汽車(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此次投產的大眾新能源汽車電池包項目,既是大眾安徽核心配套項目,也是大眾集團在中國的第一個獨資電池包生產項目。
這個項目的重要性可以從兩組數據看出:總投資約15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約13億元;預計2028年達產后可實現年產新能源汽車配套電池包30萬套,預計至2032年可累計實現銷售收入約1290億元。
除了這一喜事,大眾集團的“好朋友”們也結伴而來,扎根合肥。
11月20日,廬江縣舉行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項目集中簽約活動,總投資額超過20億元。
此次簽約的項目分別為長春吉文汽車零部件廬江生產基地項目、吉林泰富汽車零部件合肥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項目、長春進發汽車零部件廬江生產基地項目。
三個項目有一個共同點:專注于汽車零部件生產制造的三家企業吉文汽車、泰富汽車、進發集團,均系大眾的一級供應商。
縱觀大眾在肥這些年,不難發現它的長遠布局:打通上下游建設完整產業鏈,尤其是關鍵零部件動力電池。
2021年與本土企業國軒高科達成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發第一代標準電芯。上個月,大眾集團高層來肥還特意前往國軒標準電芯工廠考察;此次投產的項目同樣意義非凡,生產基地所在的大眾核心零部件產業園被稱為“零公里”供應商園區。套用業內一句話:非核心配套項目,根本進不去。
如此用心,“動領未來”的決心已躍然紙上。
合肥的實力與“研值”
作為核心零部件之一,動力電池堪稱新能源汽車的“心臟”,其重要性遠勝于發動機之于傳統燃油車。
企業尚且在謀篇布局,更何況是將新能源汽車產業視為“首位產業”的城市呢?
除了獲批“雙智”、換電兩大國家試點外,合肥還是國家首批12個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中唯一以新能源汽車為特色優勢的城市。
在動力電池領域,合肥的“表現”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既有實力,也有“研值”。
——有實力,聚沙成塔形成完整產業鏈布局。
廣為人知的國軒高科,2006年起步,系國內最早從事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之一。該企業除了在合肥、上海、硅谷等地建立全球八大研發中心外,還成立十四大電池生產基地,并在多國布局海外生產基地。
除了本土孕育,合肥靠著“熱刀子切黃油”的招商手法也吸引了一批鏈上企業落戶。
以中創新航為例,中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所搭載的動力電池就來自該企業在肥生產基地。簽約3個月后開工,開工11個月后投產,中創新航合肥生產基地“一期10GWh項目于去年10月投產,二期10GWh項目于今年3月投產,目前三期10GWh項目投產指日可待。”
市投促局的網站內,“投資資源”目錄中“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赫然在列。下述材料顯示:合肥已擁有國軒高科、大眾(安徽)新能源、比亞迪、中創新航等動力電池企業,集聚了貝特瑞、珠海賽緯、星源材料、科大國創等一大批產業鏈企業,已形成涵蓋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銅箔、電池外殼、pack模組、電芯的完整產業鏈。
——有“研值”,科技創新創下多個“全球第一”。
今年9月,全球首創的鋰金屬電池自動制造線在肥正式啟動。這是我國自主研發新一代動力電池技術企業規模化量產的又一重大進展。
盤點合肥在動力電池領域的“研值”力,你會發現:國軒電池材料所研發的正極材料磷酸鐵鋰在電芯里的能量密度上處于全球第一位,星源新能源材料所擁有的隔膜專利是隔膜行業最多的,也是全球第一家擁有干法隔膜技術和濕法隔膜技術的隔膜供應商;博賽利斯年產2萬噸鋰離子電池硅負極項目,系全球首座大規模高性能純硅負極生產基地......
除了企業,大院大所也在“添彩”:今年8月,合肥研究院廢舊鋰離子電池直接再生研究獲進展;9月,合工大在動力電池組荷電狀態估計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未來,合肥還將聚焦國家新能源汽車“三縱三橫”戰略布局,鏈接中國科大、合工大、“科大硅谷”等創新資源,運用“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等方式,攻關汽車芯片、固態電池、氫燃料電堆等關鍵技術。
為新能源汽車造“心”
當下新能源汽車“賽道”,可謂“硝煙彌漫”。
想要保持領跑,并非易事。先說一件事來證明,實力與“研值”并存的合肥,有多拼?
初冬的廬江高新區,全球首個分鐘級超級快充10GWh動力電池制造基地項目——超電新能源科技分鐘級超級快充10GWh產能制造基地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談及對合肥這座城市的印象,超電新能源董事長姚曉青用了三個詞:專業、專注、執著。
原來,當初超電新能源發布項目信息后,多地都拋來了橄欖枝。面對“一家有女百家求”的情況,合肥的招商團隊在餐桌上就攤開地圖,馬上開始論證項目供地與落地政策,第二天馬不停蹄到江蘇超電總部考察產品、技術、團隊,接下來又轉場到超電山東制造基地生產一線實地調研。期間,不分晝夜,高效務實打通各個環節。
把好項目引進來后,合肥又拼盡全力助其“成長”。
盟維科技在起步初期也感受到城市暖意——2020年前期產線規劃才搭建完畢,還未實現產能釋放,就面臨后期研發資金短缺的困境。兩難之際,國有融資擔保機構主動與之對接,高效給予其100萬元純信用貸款。
“該筆100萬元是企業成立以來的第一筆銀行貸款,而且是雪中送炭。”后來,又一筆310萬元純信用貸款擔保授信,及時補充了企業所需的流動資金,助力研發最終實現鋰金屬電池自動制造線的啟用。
而今不僅僅是拼,合肥還對“何以為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零部件企業雖然做的是“配件”,但不是“配角”。
為做好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配套“大文章”,合肥正進一步梳理完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三圖”:產業全景圖、區域分布圖、招商施工圖,不斷推進延鏈補鏈強鏈。在此基礎上,常態化開展“整零協同”“芯車協同”“智車協同”等供需對接,出臺產業鏈融合發展政策,開好重點企業負責人會商會、產業鏈供應商大會、項目要素保障會。
“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整車產能突破300萬輛,培育百億級企業10家,實現產值和產量躍居全國第一方陣。布局完整、結構合理的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動力電池年產能超過300GWh,驅動電機系統年產能超過300萬套。”
朝著這個目標,合肥從科研到智造,每一個環節都在迸發出新的活力。
為新能源汽車造“心”,請相信,合肥能!
·本報記者 樂天茵子 文 李康佳 圖·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