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團隊在拍攝完成后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傘面遮的是風雨,傘骨撐的是鄉情。”近日,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榮譽盛典于北京舉行,安慶師范大學6名學生所拍攝的油布傘微紀錄片作品《傘文詩》,獲得文化藝術類三等獎。
“油紙傘有很多人知道,那油布傘呢?”去年11月,這支由6名廣播電視學專業大學生組成的團隊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開啟了一場非遺技藝拍攝之旅。
《涇縣志》記載,涇縣生產油布傘歷史悠久,其中,孤峰油布傘產銷量最大、質地最優,早在宋元時期就有制傘的記載,經過一代代手藝人傳承,發揚光大。
涇縣孤峰油布傘的竹骨上,刻著皖南山區的年輪。作為省級非遺,其制作技藝扎根于青竹遍布的山崗、傳承于煙雨朦朧的溪澗。這份藏在竹節紋路里的非遺密碼,等待著青年視角的重新破譯。
團隊成員李武回憶,拍攝階段,每日往返住處與當地的國民油布傘廠,清晨要蹲守山林竹徑,“手指凍得通紅,就哈氣暖一暖,接著拍。當地匠人選擇最有韌性的竹子作傘骨,我們心里裝著要拍出一部好作品的韌性,再冷再累也能咬牙堅持”。
從策劃拍攝主題到籌備拍攝設備再到記錄制作細節,一部微紀錄片的誕生,靠單人力量難以完成。為此,團隊進行了分工:四人負責拍攝,一人承擔采訪,一人機動替補。因拍攝地與住處距離遠,需早起搬運相機、穩定器、三腳架等設備。為捕捉匠人上山砍竹畫面,大家頂著寒風跟隨拍攝,默契配合調整鏡頭角度。“傘骨需經百煉才撐得起風雨,你們也要在協作中磨出韌性。”團隊指導教師李萍常這樣叮囑團隊。
作為安慶本地人,團隊成員李蘇皖對家鄉文化有著特殊情結。“從小看著望江挑花的精美紋樣、聽著黃梅戲的婉轉曲調長大,這些家鄉非遺早已‘融入血脈’。”她感慨,此次在涇縣接觸油布傘制作時發現,同屬皖南地區、山水相連的兩地,傳統手工藝中藏著相似的鄉情記憶,“不僅是從小接觸的非遺,家鄉周邊城市的非遺同樣值得被看見”。
拍攝時間只有5天,團隊需背著設備在崎嶇的山路上取景,土路坑洼不平,雨后更是泥濘難行,器材磕碰風險高,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李蘇皖踩著碎石爬坡時不慎滑倒,腳踝扭傷,卻顧不上疼痛,連忙護住懷中的設備。事后,她感慨,這段山路就像非遺傳承之路,雖布滿坎坷,卻通向充滿希望的文化原鄉。
在《傘文詩》的剪輯籌備中,團隊圍繞片名與敘事框架展開多輪討論,從毛竹到傘骨穿制,再到傘面成型,如何用詩意的方式串聯起油布傘的制作流程,是他們最初的難題。團隊成員陳藝文回憶,小組多次推翻原有方案,最終決定以“傘的視角”構建散文詩式框架。片名靈感則源于歌曲《父親的散文詩》,“傘”與“散”恰好同音,既點題又保留詩意。轉場設計中,團隊又借鑒了歌曲散文化的歌詞結構以及對仗手法。
《傘文詩》的剪輯過程中,團隊成員反復推敲確定框架,設計起承轉合細節,將鏡頭畫面與音樂節奏、音效音響完美契合,在情感上引發共鳴。關于轉場設計,團隊最初設想以“黑底白字”標注篇章,但考慮到畫面美觀度,最終采用油布傘的制作空鏡轉場,并輔以散文化語言串聯各部分,既自然銜接內容,也讓成片更具詩意流動感。
劈竹條、磨傘骨、穿彩線......《傘文詩》不僅展現油布傘的制作工序,更歌頌一代代工匠的堅守。“我們就像傘柄,是連接過去匠人堅守與未來創新傳播的紐帶。”團隊成員楊曉雨說,在記錄油布傘制作的過程中,老一輩匠人的專注與堅守令團隊深受觸動,這些老人也期待通過鏡頭讓更多人發現油布傘之美,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非遺傳承的新生力量。
“當看到鏡頭里油布傘骨在光影中流轉,突然明白非遺傳承就像竹條破節——得耐住寒、扎下根,才能磨出韌性。”陳藝文指著素材里一組老師傅撫摸青竹的特寫鏡頭說,“匠人掌心的老繭擦過竹節時會發出‘沙沙’的聲音,這樣的細節比任何解說詞都更有力量。”
素材從相機導進硬盤需要逐幀篩選和標記,因為拍攝量很大,團隊成員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但他們覺得,“就像油布需層層涂抹、反復晾曬,大家在剪輯中千次打磨,只為讓每一個鏡頭都浸透油布傘的靈魂。傘是匠人的孩子,《傘文詩》是我們的孩子,如同父母期待孩子遠行,團隊也期盼《傘文詩》能帶著傳承力量,走向更廣闊天地”。
這群年輕人也意識到,當課堂上“文化自信”的理論轉化為鏡頭下的實踐,手中的攝像機不僅是創作工具,更是丈量歷史厚度的標尺。“非遺不是凝固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文化長河。”團隊成員王瑩瑩感慨,當青年用鏡頭記錄歷史,用創新激活傳統,非遺便在代際傳承中完成了從“根”到“芽”的蛻變。
楊子嫻 鄒紫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 王磊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