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養著社會治理的根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
“講信修睦”的智慧、“扎根群眾”的理念、“以人為本”的精神深植基層治理肌理,千年文脈化作滋養社會和諧的源頭活水,一幅以文化為底色的社會治理長卷正在新時代徐徐鋪展。
文化基因孕育基層和合之治
“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安慶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時指出。
初夏時節,安徽安慶桐城市黃甲鎮水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章生權正與工人忙于新路的施工。“真不容易啊。”想起4年前第一次商量修路的場景,他感慨道。
“憑啥我先讓?”“地讓了,路沒修成,咋辦?”......章生權回憶,當時屋里的村民們七嘴八舌,屋外還有人杵著不愿進來。
誰先讓?怎么讓?大伙兒莫衷一是,第一次開會就這樣不歡而散。
水嶺村通村道路彎多坡陡、影響出行,修建新路本是村民們共同的心愿。然而,如何贏得大家的信任、勁兒往一處使,章生權想起20公里外那個“六尺巷的故事”。
相傳清代大學士張英在桐城的家人與鄰居吳家發生宅基糾紛,向張英寫信求助。張英回詩道:“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此后,張家主動退讓三尺,吳家深受觸動亦退讓三尺。六尺巷從此揚名。
六尺巷的故事讓章生權深受啟發。幾個月后,第二次村民“說事會”上,章生權開場便拋出這個故事。針對大伙兒的顧慮,他還為每家每戶定制了補償方案。“只要大伙兒愿意給路騰地方,修不通,損失村里承擔。”章生權拍胸脯說。
亮家底、掏心窩,門里門外的村民終于坐回到一條“板凳”上:“干部為我們想‘三尺’,我們也要回饋‘三尺’”。短短一個月,村民們不僅接受了修路的決定,還主動提出菜地不要補償、茶園減少補償。
新修的路基從彭志苗家的菜地旁經過。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以和為貴,才能和氣生財,這是老祖宗教給我們的道理。”64歲的村民彭志苗說,新修的路基從他家菜地旁經過,家里種的新鮮蔬菜一大早就能運到城里賣。
自此,水嶺村打開新的發展空間。這些年,村里建起大棚,引進香菇產業。2024年,村集體收入超過百萬元。
從2021年開始,桐城市推廣社會治理的“六尺巷工作法”,無論發展大事還是鄰里小事,都在“說事會”上商量。“我們在社會治理工作中,融入‘六尺巷’精神,以文化人、潤物無聲,讓基層治理工作更有底蘊。”桐城市市長劉存磊說。
【記者觀察】從“爭三尺”到“讓三尺”,六尺巷書寫了禮讓和諧、親仁善鄰的生動故事。一條鄉村新路的開辟,背后是和合文化基因的悄然發力。從歷史典故衍生為“六尺巷工作法”,六尺巷被不斷賦予新的內涵,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發揮著獨特作用。不只是在桐城,安徽黃山依古訓打造“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孔子故里山東曲阜循儒家文化建立“和為貴”調解室,浙江臺州建成“和合街區”打造基層“和合善治同心圓”......和合文化正在被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基層治理中更加鮮活,生長出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文化根系。
文化之聲滋養城市善治根系
“你們結合親身經歷,向市民講歷史,講黨的創新理論,講新時代上海城市發生的可喜變化,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上海市楊浦區“老楊樹宣講匯”全體同志回信時指出。
“我岳父給我講過一個解放戰爭的故事,我至今記憶猶新。數十位婦女用自家門板架橋,戰士踩著鄉親們的肩膀過河,這就是人民的力量!”“老楊樹·直播間”里,72歲的宣講人郝建華說到動情處熱淚盈眶。
今年3月26日,為了更廣泛地傳播黨的理論,“老楊樹宣講匯”進行首場網絡直播,郝建華成為第一位直播宣講者。屏幕另一側,120余名福建省廈門市離退休干部、后備書記代表集體線下收看,大家聽得專注,現場反響熱烈。
“宣講不光是講道理,更是在‘播種’文化的種子,如今‘老楊樹’可以通過直播將種子撒向全國各地。”郝建華說。
郝建華在授課。(受訪者供圖)
成立于2020年6月的“老楊樹宣講匯”,由長期工作生活在上海市楊浦區的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等組成。成員平均年齡73歲,結合他們自身經歷,向市民講歷史、講黨的創新理論、講城市發生的可喜變化......年復一年,“老楊樹宣講匯”的課程表不斷“上新”,哪里有需要,“老楊樹”就把“講臺”搬到哪里,把黨的理論送到哪里。
“你們是有貢獻的勞動者!不僅是為百姓的幸福生活‘跑腿’,更是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跑腿’。”在一次面向快遞員的講座中,宣講人的動情發言,打動了臺下的聽眾。那場宣講后,多名快遞員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牢記囑托、退而不休。近5年來,“老楊樹宣講匯”累計開展宣講超3000場,線上線下覆蓋聽眾約100萬人次。
“基層治理要做到凝聚力量、樹立信心,希望千萬棵‘老楊樹’連成片,讓信仰的根系滋養整座城市。”郝建華感慨道。
【記者觀察】“老楊樹宣講匯”牢記囑托,把根扎進基層土壤,將黨的理論、政策話語、城市精神融入“家門口的故事”,用接地氣、有生氣、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大眾話語,打通黨的創新理論通向群眾的傳播路徑;通過傳播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為城市治理凝心聚力。在上海,“老楊樹”已成為一個精神符號,他們以“一尺講臺”為圓心,將宣講延伸到城市各個角落,架起社會治理與基層實踐的橋梁。
文化活動凝心聚力共筑家園
“要把社區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陣地,發揚各族人民手拉手、心連心的好傳統,共同建設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諧家園。”——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文匯路街道文亭巷社區考察時指出。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夏日午后,悠揚的歌聲從青海省西寧市文亭巷社區傳出,“歌之緣合唱團”成員、65歲的卓瑪才仁用藏語領唱。
文亭巷社區是一個有著2萬多人口,漢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10余個民族聚居的社區。社區有書法、舞蹈、曲藝等文藝團隊,大家在文化交往中增進感情。
“卓瑪,再給我們唱一首吧!”排練間隙,合唱團排練室歡聲一片。
卓瑪才仁來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退休后常住西寧,在2021年加入合唱團之前,離鄉的生活時常讓她感到孤獨。“和合唱團的伙伴一起,不僅發展了愛好,也有了歸屬感。”她說。
在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文匯路街道文亭巷社區,“歌之緣合唱團”在排練。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唱歌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合唱團成員來自不同民族,大家用歌聲增進了解、培養感情,其樂融融。”合唱團負責人王紅梅說。
隨著社區文化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各類自發形成的文藝團隊成為文亭巷社區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編織基層文化治理的經緯,浸潤著居民的心田。
社區是服務群眾、宣傳政策的最后一公里。近年來,文亭巷社區將黨建工作深度融入社區各項文化節慶活動中,通過選樹“文亭名人”“石榴籽幸福家庭”等先進典型,開展“興趣小組”“我們的節日”“百家宴”等百余場活動,打造各族群眾一家親的和諧家園。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促使各族群眾形成一種認同感、歸屬感。”文亭巷社區黨委書記李龔媛說,“我們用文化活動拉近與群眾的距離,同時也拓寬政策宣傳覆蓋面”。
【記者觀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文化建設是重要抓手。發展社區文化、以文化潤社區,有利于形成團結互助的社區治理網絡,為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助力。文亭巷社區通過構建文化空間、舉辦文化活動等方式,增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有效拉近了社區居民間的心理距離,形成認同感、歸屬感,打造出各族群眾一家親的和諧家園,是夯實社會治理文化根基的生動實踐。
領銜記者:劉菁
執筆記者:陳尚營、陳諾
參與記者:孫青、張子琪
海報制作:欒若卉
策劃:張曉松
統籌:劉梓桐、賈真、何伊言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