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七屆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工作揭曉,阜陽市文聯副主席張其勤(潁河柳)創作的40萬字網絡小說《淮柳織夢人》獲得網絡文藝類優秀作品獎。該小說以國家級非遺黃崗柳編為背景,記述了2012年至2022年的十年間,發生在淮河岸邊青年人的創業故事。小說中男主范長風愛情受挫后,決定傳承范氏家族柳編技藝,重振家族遺風,將不起眼的柳編產品打造成文化精品,讓出口的每一件國家級非遺產品都講述著一個美麗的中國故事,最終產品在歐美、東南亞等國家暢銷。
男主最初的目的是想通過做柳編產業掙大錢來挽回失去的愛情,但在創業的過程中,男主的思想靈魂得到了升華,面對屢屢受挫的愛情,他也逐漸改變了自己對初戀時的愛情認知。他努力打拼,通過柳編產業發展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為鄉村振興再添新光彩。最終讓黃崗柳編走出國門,并在國外建立華夏柳編展覽館,培育柳編基地,開發柳編產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獲得了另外一位金發碧眼美麗的女郎的芳心。小說的創作以愛情線和事業線為主線,兩線并行,有序穿插,張弛有度,精彩連連。作品主體始終蘊含著四個關鍵詞:國家級非遺文化走出國門+人才振興+鄉村振興+家園建設。
近四年多來,張其勤先后創作了網絡小說《彩陶刀馬人》《燈舞長淮》《雜技少女》《其實我沒你那么壞》多部小說,共計一百三十多萬字在七貓小說網發表,53歲的作者為安徽省作家協會理事,省文藝家協會理事,阜陽市作協副主席,多部作品獲全國全軍獎,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淮柳織夢人》紙質版圖書也由安徽文藝出版社近日出版,此書獲得阜陽市2022年第一批精品工程項目,全書23萬字,書名為原市書協主席楊霽成所題。
范長風的風度——品讀《淮柳織夢人》
苗秀俠
詞典里對“風度”一詞的解釋,是指人舉止姿態的美好,都是褒義的。比如,風度翩翩。《淮柳織夢人》這部長篇小說,風度的具象表現是從范長風身上突顯出來的。
范長風是蒙洼蓄洪區做杞柳編織工藝的企業家,是柳編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代傳承人,是自帶流量的淮河漢子。他把淮河岸邊普通的杞柳,做成令世人矚目的工藝品;把小小柳編廠,做成上規模的柳編工藝品公司,再做到國內外都有子公司的柳木集團。誰能想到,這其貌不揚的小小杞柳,不但成全范長風打造出國內最尖端的柳木工藝品公司,還把淮河柳編這一中國特有的工藝,做成國際一流品牌。范長風能一步步推進一個地方柳編企業乘風破浪發展,沖出國門,走向世界,贏來鮮花和掌聲,皆因他身上有著不同于他人的風度。這是屬于淮河漢子特有的風度。
范長風的風度表現之一是,他能在逆境中勇于前行。
大學畢業,帶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對愛情的癡情,他回到故鄉。而迎接他的,是初戀情人的背叛,同門師兄的翻臉無情,家族柳編企業的困頓,父親遭遇車禍后的傷痛。未來的路怎么走?帶著迷茫和被同門師兄蒙羞的傷痛,站在淮河灘涂上的范長風,發出困獸般的低吼。他告訴自己,作為“非遺”第三代傳承人,他有責任讓柳編工藝火起來,讓柳編廠從低迷中站起來。這一刻,范長風身上不服輸的風度,真實呈現。
第一步,先完成刻苦學習柳編技藝這門功課。爺爺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爸爸是省級“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心對心學,憑借柳編藝人后代強大的基因和超高的悟性,范長風的柳編技藝,可謂見風就長,日新月異,不僅在市、省柳編技能比賽中,分別斬獲大獎,還在全國民間藝術獎評選中,一舉奪得了該項目的最高獎——中國山花獎。這一獎項直接填補了柳編工藝國家級獎項的空白,獲得此獎第一人的范長風,又被評為江淮工藝美術大師和江淮工匠。榮譽、贊美、鮮花和掌聲,接踵而至,讓年輕的范長風,風度翩翩,躍躍欲試。
這時候的范長風,盡管有了成功之后的小歡喜,但他更加明白腳下的路,才剛剛開始。這時,他身上呈現出了另一種風度:理性。他理性地看待自己,為柳編廠把脈,做出一個決定:要讓小小柳編走出淮河蒙洼,走向天下,讓更多的人知道它。
于是,就有了去廣州參加廣交會的機會,并談成了人生第一筆海外客商的訂單。這是對范長風急中生智、智慧取勝的成功考量,是他身上智慧風度的真實體現。當然,也應了那句話,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范長風的準備,不僅在技藝上,還有從人生磨難中成長的那份淡定,他選擇不走捷徑,不貪小利,以誠待人,處變不驚。
帶著廣交會的成果,回到淮河邊,著手生產海外訂單。然而,這人生的第一桶金,卻是充滿了難與險。首先是產品與時間的緊迫性讓他舉步維艱,幸好爸爸的“金手”和爺爺的謀略同時登場,通過培訓的方式,讓更多的柳編藝人參與進來,柳編產品生產順利完成。然而,同門師兄卻處處設卡,不僅賜他“奪妻”之辱,還為他的海外訂單設下埋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燒倉庫、偷產品未果后,又給運輸柳編工藝品的車輛動了手腳,險些釀成人命大案。
總算在難與險中渡過關隘,范長風來不及整理得與失,面對現實,實施創新機制,開始著手改制,把柳編廠更名為“工藝品有限公司”,并廣泛招賢納才,為企業融注新的活力。
按理,在磨難中不斷成長的企業,可以一帆風順了,然,樹欲靜而風不止。靠走捷徑經營柳編工藝的同門師兄,豈能坐享其成?他拿出三十六計中的苦肉計,打傷女友,讓其帶著滿身傷痕,再回到范長風身邊。面對昔日的初戀女友,范長風拿出了寬容、善良的風度,他不僅帶她看醫生,還安排無家可歸的她住進廠里。而范長風救下的,是一顆定時炸彈。當然,最終的結果是,偷雞不成蝕把米,這對男女咎由自取,迎接他們的,是法律的嚴懲。
容得下身邊的人,吃得起眼前的虧,扛得住肩上的責,拓得動前方的路。范長風施展他人格魅力的風度,獲取天下的人才,助力企業迅猛發展。彼時的范長風,開始設計企業發展計劃。第一期規劃,是要把長風柳木打造成國內尖端的柳木工藝品公司,不管是規模檔次還是出口額,他都要做國內第一方陣中的排頭兵。第二期規劃,是要把中國淮河柳編品牌打造成國際一流水準,在歐美國家建市場、走高端,最后在滬上市。
做足周密規劃的范長風,身上有了另一種風度,這風度,就是像大鵬展翅翱翔藍天,水中蛟龍遨游四海的氣勢。帶著這種淮河漢子特有的風度和氣勢,范長風開始一步步實施規劃,讓理想變成現實,因此,才有了在淮河灘涂地種植兩萬畝杞柳的壯舉,才有了振興鄉村的偉業,才有了助農惠農、讓蓄洪區人民共同走上致富路的美好愿景的實現。
作為淮柳織夢人的范長風,織就的不僅是柳編工藝品的夢,還是中國偉大的復興夢。這是屬于淮柳織夢人范長風最傲嬌的風度!
長篇小說《淮柳織夢人》,是一部現實題材作品。小說故事背景豐厚,地域文化鮮明,總體格調昂揚,人物形象生動,貼近當下,真實感人。特別是主線人物范長風,既有淮河漢子的執著和不屈不撓,也有蓄洪區人民的寬容大度,他敢于吃虧、勇于擔責、樂于探索,也因此成就了他的柳編工藝偉業。該作品向讀者呈現了小說人物范長風的風度,也凸顯出了寫作者駕馭故事的超強能力,完美設置矛盾、成功塑造人物的文學功底的風度,這是作家通過作品呈現的文學表達風度!
因創作和蓄洪區有關的小說,我去了蒙洼。在采集寫作素材時,我見到了一望無際的杞柳種植基地。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杞柳,那堅韌的柳棵,在春風里舒枝展葉,搖曳生姿,像綠色的海洋。我想到了小說《淮柳織夢人》結尾處,范長風站在杞柳基地,目視遠方,思緒萬千,心潮激蕩。他再次在心里為未來織夢。那一刻,我和范長風的思緒絕對達到了同頻共振。(苗秀俠,中國作協會員,文學創作一級,《藝術界》主編。)
后 記
沒想到,這一生我會寫一部長篇小說,來圓自己的作家夢。
已是天命之年,想想一路走來,自己算是個幸運兒。
年少時想當兵,我如愿了,而且在部隊一干就是13年,因寫作立功受獎還保送提拔成干部。錨定這一生從事創作之路,從新聞作品寫到散文、小說創作以及現在流行的網絡文學創作,每一步也算走得踏實,有所斬獲。
雖幾經周折不易,但夢想終究得以實現。感謝生活及我身邊所有幫助我的朋友和我的家人,特別感謝著名書法家楊霽成主席為本書題寫書名,安徽省《藝術界》主編苗秀俠老師為本書作序。
我在市委宣傳部工作近十年里,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當地文化企業。他們中有從事彩陶、柳編、剪紙、毛筆制作等各類民間藝術家。其中,眾多被評為國家級、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了潁淮兩岸一顆顆璀璨的“非遺”文化明珠。
帶著他們去深圳、省城等地參加文博會,進行民間藝術交流,讓我一次次親身感受了農民身上的質樸和豁達。
我也是農民的孩子,且從來不敢忘本。和他們在一起的我沒有任何陌生感和優越感。當他們把自己的傳承技藝稱之為自我謀生的手段時,我便覺得他們就是我的兄弟姐妹,誠如我的工作和寫作一樣,也是一種生存的手段和方式而已,毫無高低貴賤之分。
這些兄弟姐妹身上的創業故事我了解不少,很想為他們寫一部屬于新時代青年人創業的長篇小說。
前年秋天,我將《淮柳織夢人》(原名《風起淮河》)的創作大綱、人物設定以及故事梗概和2萬字的正文上報給市委宣傳部時,沒想到一路綠燈,意外地獲得了阜陽市2022年度第一批重點文藝項目。
如何解決寫得可讀耐看和精彩的問題。我先后三次深入到阜南經開區、黃崗鎮采訪多個企業,被他們的創業故事所打動。在這部長篇小說《淮柳織夢人》的創作過程中,我先后五次流淚。因為我知道,要想感動別人,必須先感動自己。
當這本書通過層層審稿,即將付梓時,我終于松了一口氣。
當然,這部作品也是有遺憾的。
通過一部作品很難完整地呈現廣大農民兄弟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時代壯舉,只能在微觀的角度下,寫出波瀾壯闊的農村發展變革的冰山一角。
還有一點兒遺憾不得不說,此書在七貓中文網上發表長達40萬字,但在實際出書,印刷紙質版時,因容量有限,只能忍痛砍去一半,使小說失去了原創作品的完整性和趣味性。
不過,想想這人世間本來就沒有什么完美。
留點遺憾,或許是好事,就像斷臂維納斯雕塑——缺憾,也是一種美。
美好屬于這個光榮的時代,真的很感謝,我們生活在偉大的新時代!
作者于潁州清河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