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省有12.3億元省以上財政資金注入了醫療體系支持城鄉醫療服務協同發展,支持全省公立醫院改革發展、醫療衛生機構能力提升、衛生健康人才培養。
值得一提的是,這12.3億元只是省以上財政資金投入額度,不含省內各市縣財政配套或自主投入的資金。
財政醫療投入的“精準滴灌”,旨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通過精確識別醫療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財政資金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支持公立醫院改革、基層醫療服務提升以及專業人才培養。
當財政資金成為串聯人才、技術、制度的紐帶,便催生出優質醫療資源的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
疑難重癥不出省、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這是安徽努力要實現的目標。而今年以來超過12.3億元真金白銀的投入,顯然旨在促成這一目標加快實現。
在這一過程中,持續性、系統性地解決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促進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整體提升,進而為全省城鄉居民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健康保障。
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的務實探索和實踐。
就近就醫,疑難重癥不出省
“我們省胸科醫院自主完成的92歲高齡患者行全主動脈弓替換手術、微創下人工心臟植入手術等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心外科CMI值達到10以上,CMI值就是病例組合指數,數值越高代表患者病情越復雜、治療難度越大。達到10以上,說明我們院處理復雜病例的能力較強。”省胸科醫院院長張良的話語中充滿自信。
2022年底,作為我省重點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張良帶領團隊在省胸科醫院組建心臟大血管中心,彌補安徽地區心臟外科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短板。利用三年時間,省胸科醫院心臟大血管中心從無到有、走向成熟,助力全省心臟大血管診療能力提升。
這背后是財政資金的精準投入:每年投入2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安徽省胸科醫院心臟大血管中心建設,持續5年。
省財政廳社保處負責人介紹,財政資金支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不僅提升了安徽省整體醫療服務能力和疑難重癥診療水平,也有效緩解了患者看病難和跨省就醫問題。
2023年至2024年,省胸科醫院共計完成心外科手術745臺,手術術式涵蓋了幾乎所有心臟外科手術,有效保障了省內主動脈疾病患者的及時救治。
除了支持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我省同步支持頭部醫院建設。根據2024年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高水平醫院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支持中科大附一院、安醫大一附院對標打造全國一流醫院,省財政計劃在未來3年投入4.2億元支持頭部醫院高水平專科建設。
具體來說,我省將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和安醫大一附院2所省內頭部醫院,確定12個優先發展的國家重點臨床專科,每個專科給予3年1500萬元經費補助,力爭通過3年至5年的發展,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全國一流水平的品牌專科,建設6個至10個省級醫學中心。
在財政資金的支持下,這種以重點專科建設為核心的策略,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的集聚和輻射,使更多患者能夠在省內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有助于實現“疑難重癥不出省”的目標。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當優質醫療資源集中于少數城市,當鄉鎮群眾為求一個專家號而千里奔波,當大醫院“人滿為患”但小醫院“門可羅雀”,我們不得不進一步思考:如何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讓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
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是資源下沉的創新實踐。2015年,我省在全國首創縣域醫共體,2023年全面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提質升級。
何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省財政廳社保處負責人介紹,它是指將縣域內的縣級公立醫院和基層鄉鎮衛生院,通過一定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形成責任、管理、服務、利益等方面的共同體,以縣帶鄉、以鄉帶村,形成醫療資源梯次下沉。
近年來,省財政廳強化資金保障、優化資源配置,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形象地說,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就是讓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成為“一家人”。
以蚌埠市五河縣為例,該縣以縣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積極籌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覆蓋東劉集、小圩、雙忠廟、申集等8家鄉鎮衛生院。在實際運行中,由牽頭醫院統籌決策,改變以往多部門分散管理、協調成本高的狀況;建立統一質控標準并實行雙向轉診“白名單”制度,改善轉診流程繁瑣、標準不統一的狀況;在藥品供應上,實現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支付等,解決基層藥品種類少、供應不穩定的問題。
成效寫在五河縣百姓的就醫軌跡上:目前,縣域內就診率穩定保持在90%以上,基層門急診占比持續攀升;農村形成20分鐘急救圈,120急救信息化平臺讓“上車即入院”成現實;外轉人次降幅超10%,跨省就醫比例顯著下降。
五河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和提質,是全省縣域醫療協同發展的縮影。2025年,安徽省財政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15個省級示范醫共體,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縣域醫療協同發展樣板,帶動全省135個縣域醫共體實現標準化建設提質升級。
截至去年底,我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59個縣(市)全覆蓋,服務人口3757.8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2.4%。
一村至少一名大學生村醫
在金寨縣梅山鎮衛生院,大學生村醫陳星宇每天忙忙碌碌,頗為充實。作為“定向訂單培養本科學歷提升”的村醫,他在學歷提升期間基本工資照常發放,并且由縣財政給予全額學費補貼。
鄉村醫療人才的重要性,關乎基層衛生服務的可及性。
金寨縣財政局社會保障股股長陳兵向記者介紹:“我們縣實施訂單定向村醫培養,2020年至2022年累計招錄農村戶籍定向醫學大專生141人,由縣財政全額承擔學費,簽訂金寨縣鄉村醫生定向委托培養就業協議書,畢業后直接安排到定向村衛生室工作。”
“村醫學歷提升也很重要,我們同步促進在職村醫大專學歷提升,聯合省內高職院校開設臨床醫學、中醫學等專業定向班;促進定向訂單培養村醫本科學歷提升,目前已有35名定向訂單培養村醫參加自考并被錄取至本科臨床醫學專業。”陳兵說。
村醫的培養與城市醫生的培養有所不同。村醫往往是村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他們面對的不僅是感冒發燒,還有慢性病管理、婦幼保健、急診處理,甚至公共衛生宣傳。相較于城市醫院的專科醫生,村醫更需要“全科醫生”的能力。
這也是全省各級財政部門支持鄉村醫療人才培養的方向。“2025年,我們統籌省以上補助資金4.2億元,支持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助理全科醫生培訓、縣鄉村衛生人才能力提升等項目,并持續加大‘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提升計劃’投入力度,著力加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省財政廳社保處負責人說。
截至2024年底,我省“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提升計劃”已招錄培養10866人;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村醫占比由2022年40.7%提升至43.5%;共600余人納入編制保障、數量居全國第3。
此外,全省計劃到2026年完成村醫培養培訓不少于12368人,基本實現每個行政村至少有一名大專及以上學歷大學生村醫。
讓每個村都有一名老百姓信得過的村醫,不僅能兜住醫療服務保障網的網底,更筑牢了數千萬農村居民的第一道健康防線。
這筆錢當然花得值得、花得有意義,而這無疑也實實在在彰顯了“投資于人”的深刻理念之變。
■ 本報記者 朱卓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