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林被湖南一所“985”高校的自動化專業錄取了!
據大皖新聞報道,2019年,安徽霍山14歲少年金正林中考取得760分高分,但拿到成績單后不久就被確診急性白血病。面對百萬治療費用,走投無路的媽媽胡奇卉先后兩次發起籌款,短時間內籌得善款近59萬元。拿到善款的一刻,胡奇卉就暗暗發誓,將來一定把這筆“借款”歸還。
去年11月,全國28689位愛心人士收到了胡奇卉退回的共計589092元捐款,這一舉動感動全網,更多的陌生人為這一家人送去祝福。
如今,胡奇卉宣布了兒子被錄取的喜訊,“孩子對這個錄取結果很滿意。他說,如果將來學有所成,會力所能及地去幫助大病群體。”胡奇卉還表示,“接下來,我將繼續擺攤賣包子,供兒子完成學業。”
這一刻,我們見證了善意的延續——六年前,全社會用愛心挽救了這個家;六年后,這個家不僅還清了“債”,還準備盡己所能傳遞溫暖,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通常,捐款像潑出去的水,捐出去就結束了,但胡奇卉偏偏要把水“還”回去。這位母親堅持在每筆退款備注“感謝每一份善意”,簡單的文字,寫滿了力量。她證明,受助者未必是弱者,反而可能是生活的強者。
有人算過一筆“經濟賬”,留著這筆錢供孩子讀書似乎更“劃算”。但胡奇卉用行動告訴我們,人可以暫時有困難,但不能欠著良心過日子。這樣的言傳身教,不僅讓孩子受益匪淺,也啟發了更多的人。
事實上,僅水滴籌一家平臺,過去一年就有4734名患者主動退款663萬元。這表明,“有借有還”正成為越來越多求助者的共識。
金正林的選擇更讓人眼前一亮。這個曾與白血病搏斗的少年,沒有沉溺在“勵志”的贊美里,而是立志用技術幫助更多的人。在某高校的實驗室里,即將出現一個研究自動化的學生;而在慈善事業的圖譜上,也多了一個可復制的樣本。
他可能沒意識到,自己已經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這個起跑線不是名校的光環,而是一個樸素的認知:善意流通起來才有價值,就像血液要循環才能維持生命。當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循環”,人們擔心的“社會信任危機”或許就能找到出口。
一張還款清單,一張錄取通知書,這兩張“紙”拼在一起,令人動容。善意,通過這個安徽家庭完成了“轉型升級”。當受助者變成助人者,當愛心完成接力,社會的信任賬戶便會“自動增值”。
撰稿:丁慎毅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