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南校2023級星辰中隊星耀小隊的同學們參加愛心義賣活動。
安徽工業大學“全心全益”社會實踐隊成員與和縣歷陽鎮城南中心小學學生合影。
今年暑期,合肥市園上園小學學生走進消防救援站,見證“火焰藍”的責任與擔當。(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
暑期是青少年接觸社會、鍛煉能力的重要時期。近年來,我省各地積極探索創新青少年社會實踐模式,聯動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各個層面,通過研學、調研、志愿服務、職業體驗等形式,讓青少年在實踐中學思踐悟,厚植家國情懷,樹立遠大理想。
這個暑假,學子的視野不再停留在書本,而是向著遠方的山川名勝、街巷的煙火、博物館的珍藏自由奔赴;學生的腳步不再囿于校園,而是深入鄉村以及企業調研、參加主題研學、開展職業體驗......這些跳出課本的實踐場景,讓行走的課堂在天地間鋪展,成為我省“實踐育人”的生動延伸。
高校領航:
知行合一書寫青春擔當
2023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各高校要緊密結合自身學科專業,找準“小切口”展開“大縱深”,強化特色性的實踐服務。在此背景下,我省高校迅速響應、積極行動,組織在校大學生開展針對性更強的社會實踐活動。
盛夏時節,蟬鳴聲聲。在馬鞍山市和縣歷陽鎮城南中心小學校園里,教室里陣陣歡笑打破了暑期的安靜。自7月2日起,安徽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全心全益”社會實踐隊的23名隊員分兩批走進該校,接力開展為期一個月的暑期支教活動,為這里的120名學生帶來別樣的暑期學習體驗。據安徽工業大學團委書記趙穎虹介紹,“全心全益”項目由團和縣縣委支持發起于2013年,已連續開展10余年,安徽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自2019年開始深度參與。為了保證實踐活動高質量推進,前期,報名參與實踐隊的學生在校內會進行面試遴選。
去年是“全心全益”社會實踐隊隊員的王旭,今年擔任實踐隊的隊長。再次走進熟悉的校園,他倍感親切。作為隊長,王旭支教時間更長,貫穿全程,也更了解實踐的環境、形式和內容。據王旭介紹,每天晚上,實踐隊成員會召開碰頭會,圍繞愛國、安全等主題,商定第二天的授課內容,并制作PPT。他們還結合自身專業特點,打造化學科普、化學小實驗、生活中的化學等特色課程。“為什么彩虹總在雨后出現?”“可樂為什么會冒泡泡?”“滅火器為什么能滅火?”......他們設計“趣味化學小講堂”,啟發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將抽象的化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易懂的講解;小蘇打與白醋反應產生的泡沫噴涌而出,讓學生驚喜連連;用氫氧化鈉溶液小心蝕刻葉片,帶著學生見證葉片脈絡逐漸清晰......他們設計了12個適合小學生的趣味實驗項目,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直觀感受化學原理。“這些課程點燃了孩子們的求知欲,看著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眼里的光芒,我覺得這是最有意義的。”王旭表示,實踐隊還將特色課程整理成《鄉村小學趣味科學課程手冊》,贈予學校供長期使用。后期,實踐隊成員將通過“線上輔導”持續跟進學生學習情況,讓特色課程的影響延續下去。歷陽鎮城南中心小學校長尹宜彪對此高度認可:“這些課程填補了我們的教學空白,讓孩子們開闊了眼界,培養了興趣。”
在安徽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團委書記朱圣蘭看來,實踐隊成員結合專業背景,開發“生活化安全課程”,有效提升了兒童自我保護意識。此外,隊員們還在課程設計中深化理論應用,真正實現“從實驗室到田野”的能力躍遷。未來,實踐隊將在學校以及各學院的引導支持下,探索多學科融合,組織多學科背景的支教隊,提升支教隊綜合素質和施教水平。還將嘗試“支教學生走出去”和“留守兒童迎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定期組織當地留守兒童深入安工大圖書館、實驗室、多媒體空間等場所參觀學習,開拓留守兒童視野、激發學習動機、促進資源共享。
這個暑假,我省大學生積極開展社會實踐,足跡遍布江淮大地。合肥工業大學物理學院“格物礪文”文化實踐團隊赴天長開展“關注老舊小區安全,情系留守老人生活”主題實踐,排查安全隱患、走訪慰問老人、聯動社區服務,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安慶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鼓振紅岳”非遺實踐團以“鼓書七腔絕唱,青春助興賦能”為主題,赴岳西縣冶溪鎮開展專項調研,助力岳西鼓書實現現代化轉型;安徽財經大學“財經報國 青年力行”專項社會實踐團隊走進皖北紡織企業,探索綠色化與數智化對企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驅動作用......他們以智慧賦能社會,在實干中錘煉擔當。從主題設計到安全護航,從專業指導到成果凝練,學校以及政府層面的支持,則讓學子的每一次出發、每一場實踐都成為有深度的學習、有溫度的成長。
中小學實踐:
多彩活動促進全面發展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當我省大學生以專業為筆,以熱情添色,將成長寫在“鄉村振興的田野上,科技助企的車間里,非遺傳承的技藝中,志愿服務的街巷間”的時候,我省中小學也充分利用假期契機,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實踐活動來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7月中旬,金寨縣燕子河實驗學校的40名師生來到海軍蚌埠士官學校,參加“海疆萬里行”軍事夏令營活動。為期五天的行程中,師生們深入軍營,通過參觀校園、學習內務整理、進行隊列訓練、聆聽海軍常識講座等方式,沉浸式感受當代軍人風采與國防力量的日新月異。
7月13日,肥東縣撮鎮學區中心學校開展了一場“科創筑夢 樂享暑假”主題研學活動。為讓不同年級的孩子都能收獲科學樂趣,合肥市科技館蜀西湖館區精心籌備了“磁有磁理”“聲的機密”兩大主題課程,讓課本知識在實踐中生動起來。一年級至三年級學生踏入“磁有磁理”的奇妙世界,四年級至六年級同學們聚焦“聲的機密”主題,開啟聲音探秘之旅。五年級學生丁夢冉在科學劇場親身體驗“聲波振動”實驗后,認真地說:“以前學‘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總覺得抽象,今天親手摸了振動的音叉,還敲動水鼓看到飛濺的水珠,一下子就懂了。”
除了學校主導、覆蓋學生較廣的主題研學營活動之外,作為中國少先隊組織在假期開展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雛鷹假日小隊開展活動的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8月2日上午,合肥市永紅路小學新芽中隊逐光小隊的隊員們走進新華印刷廠,開啟了一場以活字印刷為主題的暑期小隊文化研學之旅,在沉浸式體驗中探尋古老技藝的傳承密碼;7月19日,合肥市園上園小學一(1)向日葵中隊的同學們走進新站消防救援站,在趣味互動中學習了消防知識,近距離感受“火焰藍”的日常生活與責任擔當;7月19日晚,合肥市西園新村小學南校2023級星辰中隊星耀小隊的同學們來到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園北廣場,積極參與“大皖陽光助學行動·愛心圖書義賣活動”,義賣籌得的款項全部用于資助困難學子;7月8日晚,合肥市淮河路第三小學教育集團映月校區五(3)中隊清涼小隊的同學們,在學校門口及周邊區域開展“環境衛生清掃”雛鷹假日小隊活動,親身感受環衛工人的辛勞,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學校都根據級段分層定制了特色暑假德育實踐作業,鼓勵學子多觀察、多感受、多實踐,雖然形式有差異,但在育人理念、價值導向和實施路徑上契合度較高,都是希望打破教育圍墻,完成對傳統課堂的突破與延伸。
家庭參與:
第二課堂拓展成長空間
如果說學校的教學是孩子的第一課堂,那么通過家庭有計劃地引導,社會實踐會變成孩子的“第二課堂”,幫助孩子成長為兼具知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個體。
今年9月,合肥七中畢業生張雋杰即將進入安徽醫科大學開啟大學時光。“今年的暑假對于我來說比較特別,時間也比較長,需要好好規劃一下。”旅行、打暑期工、鍛煉、閱讀......張雋杰早早就做好了計劃表。
6月14日,高考結束沒多久,他便和父母踏上前往格魯吉亞的旅程。“格魯吉亞擁有豐富的人文與自然資源,它獨特的雪山景觀、古老的歷史遺跡和多元的文化氛圍深深吸引了我”,張雋杰一直非常熱愛戶外活動和探索未知的自然文化,格魯吉亞不僅有高加索山脈的壯麗風光,還有濃厚的葡萄酒文化,完美契合了他追求冒險與充實精神的目的。“這次在異國他鄉的旅行,不管是語言交流,還是行程安排都是兒子在主導”,張雋杰的媽媽王女士表示,這次明顯感覺孩子長大了,出發前他不僅做了各項攻略,還重點學習了注意事項和安全須知,包括當地氣候、交通規則以及緊急聯系方式。“在第比利斯街頭,我用英語和當地人交流,帶著媽媽找餐廳、找酒店、點餐,嘗了當地特色菜”,在張雋杰看來,這些小事不僅鍛煉他在陌生環境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讓他體會到文化差異的趣味與挑戰。旅行歸來,他又恢復了日常的鍛煉和閱讀,以平衡旅行的興奮。此外,他還找了一份助教的暑假工,讓這個暑假有更多收獲。
家庭旅行不僅是休閑放松的方式,對青少年來說,其也是成長的重要實踐課堂。出發前,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研究目的地文化背景;過程中,可以充分根據孩子的愛好,定制旅行項目,留出自由探索的時間;返程后,還可通過整理照片,來強化記憶,討論收獲,增進親子感情。
暑假伊始,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學下發通知,將舉行首屆暑期美育實踐短視頻大賽,鼓勵學生用鏡頭記錄祖國大好河山、地域文化魅力、暑假學習生活等。“帶著任務去旅行”——今年暑假,該校七年級學生蒙朵拉一家的旅行目的地是“十三朝古都”西安。在華清宮,她看到了“比想象中還要簡陋”的貴妃沐浴的海棠湯,但是“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詩句卻在腦海中具象化了。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千尊陶俑恢宏列陣,千人千面,“甲片的紋路甚至鞋底的針腳都清晰可見”,2000多年前工匠的技藝讓她贊嘆不已......一邊參觀一邊視頻記錄,旅行的精彩瞬間和深切感受被定格。回來后,朵拉和媽媽一起梳理素材、查詢資料、撰寫視頻文案、配音,當三分鐘視頻《初遇西安》出爐時,家長已經放下了旅行“必須學到什么”的焦慮了。
專家觀點:
構建實踐教育長效機制
暑期社會實踐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途徑,更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擴展,讓孩子在不同于學校的環境中去體會去感受去發現去成長。組織好社會實踐活動,既可以作為連接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重要橋梁,又可以讓學生度過一個充實、健康、有意義的暑假。
安徽省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合肥師范學院教務處處長錢立青教授表示,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品德塑造以及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暑期社會實踐應與德育緊密聯合,如每日完成一項家務勞動、為父母等長輩做一件貼心的事等,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擔當與協作意識。活動的安排上最好注重實踐的趣味性與能力性相平衡,低齡學生以“體驗式”為主,高學段的學生則可以“深度參與式”為主,如根據自愿,可參與垃圾科學分類、開展科普和創作等環保活動、參加社區志愿服務等。高中生的社會實踐可以結合生涯規劃需求,利用假期組織學生走進真實的職場或大學校園,如進入律師事務所、銀行等職場進行職業體驗等,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職業方向和未來專業選擇。
受時間、資源等限制,不少暑期社會實踐在開展過程中存在“體驗走馬觀花”“實施淺嘗輒止”“成果包裝美化”等問題,錢立青教授建議,學校和家長要合理規劃社會實踐活動,形成“設計—實施—反饋”閉環。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分學段設計實踐內容,注重實踐活動的靈活性,既可以家庭和社會相結合,也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讓社會實踐真正成為孩子認識社會、提升能力的“活教材”。此外,錢立青強調,開展實踐活動一定要注重“安全風險”,有明確的活動方案,還應提前考慮應急預案,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1943年,教育家陶行知發表“創造宣言”,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現代創造教育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大“中華文化大學”發起人劉仲林,倡導學校、家庭、社會各個層面利用假期,初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創造力是一種能夠推動個人發展、解決問題和帶來創新的根本能力。”
從“課本”到“生活”,從“認知”到“行動”,社會實踐不是走過場,而是要讓孩子真正“沉下去”,做到知行合一。我省將繼續推動建立更多校企、校地實踐基地,完善評價機制,讓實踐教育成為青少年成長的必修課。
■ 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林麗萍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