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京照相館》的第一幀畫面亮起八十多年前的老照片開始在當代的顯影液中開始蘇醒。那些被時光定格的瞬間,正穿透歲月的相紙,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視網膜上重新顯影。
在這方放映廳中,一家普通的照相館成為歷史的見證者。放映廳的黑暗正像一間巨大的暗房,銀幕上,1937年的南京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個個具體而微的生命印記。快門被按下的那一刻,暴行定格在方寸之間,是老人呆坐在廢墟前的側影是孩子哭泣的眼淚;是被焚毀的屋檐下懸掛的殘破衣物;是無數惡魔挑起刺刀露出殘暴的笑容。三十萬這個數字背后,是三十萬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是三十萬個悲痛欲絕的亡魂,是三十萬段需要銘記的記憶。顫抖的手指拂過相紙上同胞的面容,這個動作穿越時空,觸動著在場每個觀眾的心弦。我們與歷史之間,就隔著一層薄薄的影像,卻又仿佛隔著千山萬水。
照相機的快門聲在影片中顯得格外刺耳,每一次咔嚓聲響起,都意味著一張沉默證人的誕生。正如同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所說,我們活著的人要替死去的人說話今天的我們見過那模糊卻震撼人心的相紙,就應成為這些證言的接收者和傳播者,讓歷史記憶通過一代代人的接力得到延續。當影片謝幕,鏡頭掃過現代南京繁華的街景,與老照片中的斷壁殘垣重疊,時空交錯感油然而生。看到新街口的霓虹映照著昔日的創傷,秦淮河的畫舫劃過歷史的倒影,淚水便不由自主地涌上。走出影院路燈,透過樹葉的縫隙,落下斑駁的影子,恍若那些老照片中的光與暗,在這明暗交錯中,汽笛與心頭的震顫交織成詩。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歷史不是塵封的檔案,而是流動的江河。每一代人都是其中的浪花,既要承接上游的來水,也要向下游傳遞清澈的水。紀念抗戰,不僅是回望過去,更是為了校準未來的焦距。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晨曦,當以澄澈之心凝視這段血色歲月,不是用仇恨的鎖鏈將歷史囚禁,而是以理性的光芒將其照亮;不是讓這段記憶成為肩上沉重的碑石,而是要使其化作腳下堅實的路基。我們要向暗房里的顯影師那樣,在時光的相紙上謹慎處理每一處細節——讓暴行的陰影警示未來,讓抗戰的光輝照亮前程,讓我們以青蔥之手接過歷史的火炬,永遠看清來時的路。
( 蕭縣實驗高級中學高一(9)班 葛妍茗)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