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近年來,六安市落實“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通過強化基礎保護、深化融合發展、創新活化利用,推動文物資源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
一、夯實基礎,筑牢文物安全防線
(一)摸清文物家底。近年來,調查統計革命遺址遺跡及紀念設施467處,小三線舊址18處,不可移動石刻碑刻資源11處、可移動石刻碑刻文物資源54件/套,古寨堡遺址類文物資源17處(22個點),紅色標語類革命文物23處63條,并完成了涉及舒城縣和金安區的長江流域文物調查296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共復查三普文物1061處,新發現文物322處。通過調查進一步掌握了全市文物資源的分布、保存狀況及價值特征,為精準保護、分類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二)實施文物保護工程。針對不同類型文物,采取差異化保護策略。對革命舊址,重點實施修繕、陳列展示和環境整治;對古建筑,著重進行搶救性修繕、結構加固和風貌維護;對田野文物,加強安防設施建設和日常巡查,有效提升保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020年以來,累計實施雙墩一號漢墓遺址本體保護等項目超200個,爭取資金近2億元。
(三)筑牢文物安全防線。制定出臺《六安市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條例》,為革命文物提供法治保障。構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防護體系,與公安、消防部門建立聯合巡護機制。推進重點文保單位消防、安防和防雷安全設施建設。設立“五實N崗”,落實消防、安防人員持證上崗。定期開展消防技能培訓和大比武,連續三年實現文物安全“零事故”、火災“零發生”,并在2023年、2024年全省消防技能大比武中連獲佳績。
二、深化融合,拓展文物價值維度
(一)文物+教育,打造青少年“第二課堂”。開發“雙墩一號探秘之旅”“我在王陵修文物”等特色研學項目,將課堂搬到博物館和考古現場。與皖西學院環旅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共建“旅游實踐教學基地”和“大學生志愿服務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打造“博物館里的思政課”“博物館里的中國字”等特色課程,開展“流動博物館”活動。2023年以來,累計接待研學游學生團隊45個,近5000人次參與。2024年,皖西博物館獲評全省“二十家館校共建紅色教育基地”。
(二)文物+旅游,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深挖文物資源,推動文物與旅游融合發展。通過盤活閑置古民居,打造“夏清·滄海桑田”“冬曉·尋溪里”等精品民宿集群,持續擦亮“大別·鄉宿”品牌,其中“冬曉·尋溪里”獲安徽省旅游民宿創意設計大賽“最佳民宿新場景營造獎”。
(三)文物+科技,創新文物保護手段。積極推進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編制皖西博物館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成功入選國家項目庫。依托全省館藏文物綜合管理系統的試用和推廣,初步建立皖西博物館館藏文物管理系統。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完成31件漢代漆陶修復,最大程度地恢復了文物的原始風貌。實施皖西博物館館藏珍貴金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對68件/套館藏珍貴金屬文物進行保護修復。與中國科技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合作開展館藏青銅器科技分析研究,對70件/套文物進行工藝調查和無損檢測,合作完成《六安地區出土戰國楚鏡的科技分析》研究成果。
三、創新展示,講好文物故事
(一)打造精品展覽。2023年以來,皖西博物館共舉辦各類展覽52場,形成了“原創+引進”“線上+線下”的多元化展覽體系。打造“將軍翰墨揚正氣 丹青妙筆展豪情——皖西博物館館藏將軍書法展”“崢嶸歲月 紅色印記——鄂豫皖蘇區貨幣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色貨幣展”等紅色主題展覽,其中“紅色貨幣展”入選2023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和2023年度全省博物館系統精品展覽入選項目。
同時,加強館際交流,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原創展覽《別山淠水情——館藏郭文壽版畫展》先后在阜陽市博物館、唐山市博物館等地展出;引進《流光溢彩——大明益藩王族珍寶展》《信仰的豐碑——紅色安徽特工傳奇》等高質量展覽。2025年與上海市合作推出的“紅漫大別山——上海·六安紅色文化展”,分別在松江區、金山區開展,加強了與長三角地區文化交流。
(二)加強學術研究。梳理六安歷史文化脈絡,體系化回答“何以六安”歷史文化探源系列課題。《安徽六安出土寺工鼎銘文補述》獲首屆安徽省博物館優秀學術成果評選一等獎。梳理渡江戰役相關藏品,配合六安市檔案館推出《追夢揚帆憶崢嶸——紀念渡江戰役勝利75周年長三角檔案聯展》;整理淠史杭工程史料,支持《山河安瀾淠史杭灌區主題展》舉辦;梳理館藏古代音樂文物28件,協助編纂《中國音樂大系·安徽卷》;配合編寫《紅色文化史料檔案匯編》,用詳實的史料講述紅色故事。
(三)創新宣傳方式。用好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完成博物館之夜、鑒寶江淮行等大型活動現場直播。開辟“楚器生輝”“博物館里的五感、六藝”等系列專欄。推出“一寶一說”系列文物專題講解視頻100余期。制作文物故事短視頻,讓沉睡的文物“開口說話”。
(四)開發文創產品。加強文物數字化建設和應用,以商代龍鳳獸面紋銅尊、戰國六山紋銅鏡等200件重要文物為原型,提取元素圖案260個,建立皖西博物館文物文創設計元素提取數據庫。探索多元化文創開發路徑,自主設計開發2025年“六安寶藏”主題日歷,聯合企業舉辦“傳承六安文脈 創遇皋城未來——皖西博物館首屆文創產品設計大賽”,加強與校企合作,共同研究開發50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
(五)舉辦特色活動。擦亮“我們的節日”活動品牌。結合傳統節日,舉辦“博物館里過大年”“中秋盲盒——解鎖文化場館的傳承密碼”等特色活動,讓傳統節日煥發新活力。創新推出“博物館之夜”品牌。舉辦“仲夏之夜與您樂會”等特色活動,將音樂會與文物展示相結合,創造了全新的文化體驗方式。連續舉辦四屆“我在博物館畫文物”青少年繪畫活動,兩次獲得全省優秀組織獎。舉辦“博物集市”,通過非遺展演、文創市集等形式,集中展示非遺技藝和文創產品,增強公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
讓文物煥發新活力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用心守護以賡續文脈,不斷創新以賦能發展,深入闡釋以光大價值,活化利用以服務當代。未來,六安市將繼續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推動文物工作更好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讓豐富的文物資源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為文旅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為增強文化自信貢獻文博力量。 (朱玉榮)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