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漁梁走一走。”這是有人向外推介安徽省歙縣漁梁古鎮的一句推介詞。
漁梁古鎮位于歙縣徽州古城東南1.5公里,是國家5A級景區徽州古城的組成部分。漁梁于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古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被稱為“徽商之源”。
漁梁古鎮受旅游者青睞,原因有二:一是在全國古鎮轉型旅游大潮中,漁梁至今還沒有商業化的喧囂,保存著原汁原味的古樸街貌與原居民的生活煙火氣;二是被評為安徽省特色美食村的漁梁古鎮有很多徽州傳統的民間小吃,可以令人在悠然的古巷中感受“慢熬風花,細燉雪月”的人間百味。
今年,“新徽菜 名徽廚”被列入安徽省十項“暖民心行動”,今天筆者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名鎮漁梁舌尖上的“徽味”。
酒曲花(紅蓼)
新安關古法酒釀
[漁梁新安關古法酒釀]每當在古老的新安關飲食酒釀時,甜絲絲夾雜隱隱的草木香,令每一個毛孔都感覺到舒暢,吃完咂咂嘴,說不出的滿足。新安關古法酒釀是三代人用一顆淳樸寧靜的心,一直用紅蓼花與芝麻花制成酒曲進行釀制。這是一碗堅守著最原始的鄉野味道,夏可冰鎮,冬可溫煮。
漁梁張記石頭馃
[漁梁張記石頭馃]在歙縣街頭巷尾小吃店,常見到支起的平底鍋里放著一種扁平的面馃,上面壓著一塊油光滑亮的黑石頭,這就是徽州特色小吃石頭馃,香、黃、酥、脆為一體,味美可口。歙縣石頭馃最出名的當屬漁梁張記石頭馃了,傳承三代的張記石頭馃沿襲傳統做法,黃豆炒熟磨碎,再將純肥肉切成肉丁,放進鍋里熬制成半油狀。然后將碎黃豆倒入鍋內,加適量 精鹽,拌勻為餡。在焙烤時用文火,當燒熱的磚頭壓在馃上時,被擠壓出的油在鍋中嗞嗞作響,香味撲鼻。
兩棵樹餛飩
兩棵樹餛飩餡
[漁梁兩棵樹餛飩]兩棵樹餛飩店1982年開張,至今已經有四十年的歷史。兩棵樹餛飩以皮薄、肉嫩、湯鮮聞名,每天四方食客云集,被坊間贊為這是一碗治愈系美食。兩棵樹餛飩其皮薄如蟬翼,煮熟之后,飄浮于碗中如一個個晶瑩剔透的泡泡;其餡是剁成糊的鮮瘦肉,吃起來爽滑鮮嫩;其湯料配以新炸豬油、豬油渣,灑上蔥花,鮮香無比。喜辣者加一小勺店家秘制的辣椒糊,欣快不已。
兩棵樹包子
兩棵樹包子
[漁梁兩棵樹包子] 兩棵樹包子店與兩棵樹餛飩店是兄弟,原在一個店里經營,現搬至漁梁長青路清華坊對面另辟店鋪經營。夫妻倆終堅持著老面工藝純手工制作,比較費時間,所以產量上不去,每天上午就基本賣空,很多食客下午去往往會掃興而歸。兩棵樹包子因老面做的皮,口感緊實,餡肉肥瘦均勻,汁鮮不膩。
江記麻球
江記麻球
[漁梁江記麻球]江順好經營的江記餛飩店是漁梁眾多美食店里品種最多的,有粥、面條、餛飩、炒菜等10多種品類,也是人氣較旺的一家店。其店內的油炸麻球在漁梁是獨家經營,外形滾圓飽滿,色澤金黃,皮薄香脆,外沾芝麻,內甜糯,十分好吃。
江記糍粑
江記糍粑
[漁梁江記糍粑]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油炸食品漸從小吃店中消失。當看見江記店中的油炸糍粑,一下子喚起快樂的童稚光陰,在我們物質貧乏的童年,一年中也難得吃上幾次熱燙噴香的油炸糍粑。江記油炸糍粑兩面金黃,又香又脆又黏。
漁梁粽子
漁梁粽子
[漁梁粽子]粽子是司空見慣的美食,但漁梁粽子卻是有口皆碑。漁梁粽子精選上好糯米為主料,和入不同佐料用新鮮棕葉包成火腿粽、赤豆粽。漁梁粽子包扎結實精致,口味老少皆宜。漁梁粽子好看又好吃,與其地域喜愛粽子文化分不開的,漁梁社區每年端午節都會舉辦包粽子比賽活動,居民們均會踴躍參加。
蘭鳳小吃煎小魚
蘭鳳小吃煎小魚
[漁梁蘭鳳小吃油煎小魚]漁梁是一個臨河而居的村落,油煎小河魚是一道傳統美食小吃。自從新安江實行禁漁以后,這道深受居民與游客喜愛的美食小吃幾近絕跡。漁梁老街百步階梯的蘭鳳小吃店通過反復實驗,發現市場上可以買到的一種刀片魚可以替代新安江小河魚,刀片魚洗浄用調味料腌制,再裹上一層玉米粉,放入油鍋炸至金黃即可,用細細竹簽從魚腮處至魚腹部貫穿,就成為可以拿到手上又香又酥的旅游美食了。
漁梁雞子滾水
漁梁雞子滾水
[漁梁小麗小吃店雞子滾水] “雞子滾水”是歙縣方言,即湯水荷包蛋,歙縣方言將“雞蛋”叫“雞子”。
雞子滾水是歙縣傳統的待客禮食,如有久未見面的賓朋突然上門來訪,往往就煮開水打入幾個雞蛋,熱情客氣奉上一碗雞子滾水,以示禮數。漁梁小麗小吃店汪麗珍說,雞子滾水制作流程看似簡單,但能做上一碗蛋黃不散,蛋白完整的雞子滾水并非易事,這與怎么碎蛋,什么時候下鍋都有關系。漁梁待客打雞子滾水有講究,一般都是三個以上,決不會打兩個,此中原因請親往小麗小吃店討教吧。
小麗小吃店油墩
小麗小吃店油墩
[漁梁小麗小吃店油墩]漁梁小麗小吃店的油墩有老南瓜絲與蘿卜絲混合胡蘿卜絲兩種餡,下鍋油炸時,滿街溢香,街坊與游客聞香而來,排隊競買,出鍋即被搶購。小麗小吃店的油墩其香極濃, 不僅軟糯香甜, 而且口齒留香, 沁入心脾, 神仙吃了也不肯放手。
旅游目的地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美景與美食。而漁梁,走進就會遇上厚重的千年徽州與地道的傳統美食,讓你目光萬斛,味蕾初擁。(潘立昇 文/圖)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