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針頭線腦換廢舊塑料鞋底,他們一路搖著撥浪鼓,用汗水和腳步走遍全國,不僅建立了3000個回收網點,還“搖”出了全國最大再生塑料集散地。
從出售廢舊塑料到塑料制品精深加工,他們用勤勞和智慧將廢舊塑料粉碎、造粒、改性后,生產出管道、雨靴、衣服等產品,“塑”造出50多億元產值。
在很多人看來,喝完的飲料瓶是垃圾;但在界首市光武人的眼中,它們卻是發家致富、“鎮”興一方的寶貝。
光武鎮位于界首市北部的皖豫交界處,西鄰河南,南距市區15公里。歷史上,該鎮所在地是重要的軍事重地和豫南商貿集散地,也是豫南通往魯西南的必經之地。民間傳言,其地名與漢光武帝劉秀及“王莽趕劉秀”的故事有關。
因地處黃泛區,光武農民有外出謀生、經商做小生意的習慣。上個世紀40年代,光武鎮就是遠近聞名的小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后,當地有人挑著貨箱,搖著撥浪鼓走村串戶。在兜售小百貨的過程中,有人發現廢舊塑料鞋底可以轉手賣錢。
于是,一些具有商業頭腦的“貨郎”們便用針頭線腦換回含有塑料的廢舊鞋底和瓶瓶罐罐,賣到浙江、廣東等地,生產出新的塑料產品。
彼時,面對地少人多的生存現狀,這種本少利薄、簡單易學的謀生方式很快被人效仿,從事廢舊塑料回收的人與日俱增,行業發展異常迅猛。
“上個世紀80年代,光武鎮就有小百貨市場和廢舊塑料回收一條街,有的全家人都參與到廢舊塑料收購行業中。”界首市光武塑料行業協會會長孫衛東回憶,早期從事廢舊塑料回收的一批人以光武鎮為中心,一路搖著撥浪鼓、拉著架子車(板車)收購廢舊塑料,足跡逐漸從周邊省市延展到全國各地,有的專門在外地設立收購點。
隨著光武鎮再生塑料行業的快速發展,當地較早就開通了往返溫州、廣東的貨運專線。“大家從全國各地回收的塑料運回光武集中,經過分揀、清洗后拉到南方去賣,再從南方拉回來一車塑料產品。”孫衛東介紹,運回的各種塑料產品也極大豐富了光武小百貨市場,“河南鄭州、山東臨沂,還有新疆、東北等很多地方的客商都來光武進貨,市場非常活躍。”
1991年出版的安徽省中共黨史資料叢書《阜陽四十年》中,這段記錄或許可以看出當年光武小百貨市場和廢舊塑料行業發展的盛況:“光武小百貨專業市場的興起,促進了集鎮各項事業的發展。到1988年底,光武鎮新增飯館28個,旅社23個,浴池、醫藥、理發、縫紉、照相等20多家,廢舊塑料收購站、點128家。全鎮有大型運輸汽車16部,客運三輪車148部,常年從事工商、運輸、服務業的有1萬多人。”
上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初期,勤勞的光武人用雙腳走遍了全國各地,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的近3000個回收網點,不僅使光武鎮成為全國最大的廢舊塑料集散基地,更為當地再生塑料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材料支持。
2006年,界首市響應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號召,依托光武鎮再生塑料回收基地的優勢,設立循環經濟產業園。當地政府在積極引導企業入駐園區、統一管理、規范發展的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發展政策和激勵措施,加大招引力度,推進再生塑料產業從回收、分揀、清洗、造粒,到改性塑料制造、注塑制品精深加工的全產業鏈發展。
安徽冠泓塑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廢舊塑料再加工雨鞋、改性塑料顆粒和塑料制品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企業。該公司董事長申乾成十多歲時便跟隨父親從事廢舊塑料回收、銷售工作。
為提升廢舊塑料產品附加值,申乾成先后創辦了PVC塑料顆粒生產企業和前程塑膠廠。2010年,他力邀與其合作多年的廣東一家雨鞋生產企業來光武鎮考察,投資創辦了安徽冠泓塑業有限公司。
目前,該公司與多所高校建立產學研合作,具備年產12萬噸再生塑料改性顆粒、2000萬雙塑料雨鞋和3萬噸PET瓶片的生產能力,先后被認定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綠色工廠,并牽頭制定了PP、PE、PVC再生顆粒國家標準。
2010年,安徽省東錦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正是看中了光武鎮擁有成熟的再生循環產業鏈,決定將公司從福建遷至光武。
在該公司,各類服裝、家紡、箱包及戶外產品琳瑯滿目。生活中丟棄的飲料瓶,經過分揀、清洗、粉碎、拉絲等工序后送到織布車間。七個飲料瓶搖身一變,就能制成一件漂亮的T恤。工作人員向中安在線記者介紹,這些產品都是以回收的再生塑料為原料加工而成。
無獨有偶。成立于2016年的安徽生宸源材料科技實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招商引資企業。公司依托當地源源不斷的廢舊塑料和良好的營商環境,經過多年的發展,打造了從原材料的回收、破碎清洗,到改性顆粒制作、管材制造的閉環產業鏈。
“我們生產的第三代產品六棱結構壁管材,主要用于地下排水排污,已獲得住建部和工信部的成果鑒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公司行政經理董雪介紹,按照總部經濟發展模式,該公司以光武鎮為中心,已先后在陜西、江西等地建立子公司,2024年產值達到2億元。
光武鎮黨委書記、鎮長戴海波介紹,截至目前,該鎮圍繞再生塑料產業發展,聚集了上下游企業151家。其中,規上企業39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各類廢舊塑料年回收量達180萬噸,生產各類再生塑料顆粒150萬噸、雨靴4000多萬雙、再生化纖20多萬噸、再生塑料管道25萬噸。2024年,該鎮再生塑料產值達54.1億元。
戴海波表示,下一步,該鎮將以健全回收體系筑牢發展根基,以招商引資完善產業鏈條,以環保提升促進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帶動工藝提升,以構建標準化體系掌握行業“話語權”,打造全國最大的再生塑料標桿園區,力爭到2030年產值超100億元。
統籌 文字︱胡廣
圖片 視頻︱張云山
海報 封面︱趙艾凌
校對 編發︱杜程強
實習生︱姜香羽
通訊員︱張清林 謝迪 徐良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