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華佗五禽戲與街舞、機器人跨界聯動,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震撼?安徽的文房四寶為何享有“中國文房安徽取半”的盛名?你聽過機器人樂隊為黃梅戲伴奏的搖滾版《女駙馬》嗎?珠算如何助力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等大國重器的研制?無為魚燈最關鍵的 “頭魚”是哪一條?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安徽篇將于5月10日20:00檔在總臺綜合頻道(CCTV-1)播出,央視頻全網獨家首播。
在這片以“皖”為簡稱的江淮大地上,黃山云海與徽商古道相望,長江激流與淮河沃土共生,八百里皖江滋養出“東南鄒魯”的文明血脈,四大文化圈在此激蕩交融,孕育出安徽省9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26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本期節目將跟隨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以及演員魏大勛,在安徽宣城涇縣邂逅30余項特色非遺項目,領略安徽人蘊藏在非遺中的熱氣騰騰的生活智慧!
華佗五禽戲
華佗五禽戲,起源于東漢時期,由神醫華佗創編,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融合中醫五行學說及臟象理論,與人體五臟肝、腎、脾、心、肺關聯,有調理之效。
傳承至今,從小學生的課間操到中老年的廣場舞,從田間地頭到繁華市井,華佗五禽戲已經深深融入亳州人的日常生活,在習練華佗五禽戲的人群里,甚至還躍動著國際友人的身影。
華佗五禽戲以“治未病”理念呼應全民健康需求,成為快節奏時代的“自然療法”,為現代人身心松綁。而當華佗五禽戲與街舞、機器人跨界聯動,潮流藝術與科技的融入為傳統文化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震撼。
文房四寶
宣紙的制作需要歷經108道工序,耗時2~4年,方能做到“千年不朽”,優良的潤墨性深受文人喜愛,科研人員以宣紙獨特的 “三維網絡結構” 為靈感源泉,研發出性能卓越、壽命長久、可再生的電池隔膜,將為鋰電池的生產提供技術性的革新。
宣筆制作技藝以“千萬毛中揀一毫”的嚴謹態度,精選合適的兔毛原料,通過精湛的手工藝,制作出精品紫毫筆,書寫出中國書法的靈動之美。
徽墨制作中,桐油墨的用材講究,將桐油點煙成灰,與膠混合,歷經千錘百煉,制成色澤濃郁、光亮的徽墨。徽州古代墨師就地取材,首創油煙制墨,以“一兩黃金一兩墨”之名點綴著文房雅韻。
一塊好的硯臺,要輔助于筆、滋養于墨。歙硯石料細膩、發墨快,而除了實用性,美感與趣味性也是其獨到之處。制硯師巧妙利用龍尾山礦石的獨特質感和紋理,通過精湛的雕刻工藝,賦予石材以藝術靈魂。
文房四寶相輔相成,綻放著跨越時空的獨特魅力,千年技藝傳承的不僅是墨韻間的浪漫,更是非遺里藏著的中華文脈密碼。
黃梅戲
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黃梅戲以清新婉轉的唱腔和質樸靈動的表演風格聞名。它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融合江淮官話特色,形成了 “半文半白、亦雅亦俗” 的語言體系,深受大眾喜愛。同時,“旦角擔綱”也是黃梅戲一大明顯特征,素有“一旦挑一班”之說。
“搖滾版”《女駙馬》為黃梅戲注入了滿滿的科技感,磐石機器人樂隊的精準伴奏與傳統戲曲唱腔相結合,展現出“戲曲+”的無限可能。
如今,黃梅戲正在以其獨特唱腔,編織人類共同的情感經緯。跨越地域的對話,讓黃梅戲成為中華文明遞給世界的一張名片,既保持“水秀山清眉遠長”的東方韻味,又在跨文化碰撞中生長出新的藝術形態,讓世界聽見中國聲音。
珠算(程大位珠算法)
珠算不僅是一種計算方法,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它的算法體系對后世影響深遠,被譽為“古代超級計算機”。從古至今,珠算在商業、科研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見證了中華文明的智慧與創新。
明代徽商程大位編撰的《算法統宗》,推動了珠算在民間廣泛普及,珠算口訣更是融入日常俗語。中國起初研制原子彈時,珠算更是數據計算的重要補充。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艘核潛艇等大國重器的研制,也都離不開珠算的輔助。
學習珠算不僅能鍛煉大腦靈活性,提高專注力,還能培養空間感,因此,程大位珠算法的傳承人致力于在青少年中推廣珠算教育。珠算的算理、算法也為現代計算科學提供了寶貴借鑒,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超算的算力支持下,變得更加高效便捷。
燈舞(無為魚燈)
無為魚燈起源于北宋時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表演時,舞者通過 “擺魚” 等動作,模擬魚兒在水中的靈動姿態,形成 “八魚戲水”“金龍盤柱” 等經典造型,展現出無為魚燈的獨特魅力。
蕪湖市藝術劇院創新性地將現代舞的靈動與傳統魚燈舞深度融合,創作《龍門躍》。劇中,以老者演員寓意文化傳承,帶領青年舞者實現自我蛻變與成長,賦予無為魚燈新時代的敘事張力與審美價值,讓古老的非遺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光彩。
5月10日20:00檔,總臺綜合頻道(CCTV-1),和《非遺里的中國》一同見證安徽非遺在守正創新中續寫徽風皖韻的當代華章!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