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星耕宇,蚌埠一“飛”沖天!
4月24日17時17分,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飛船遨游星辰大海,似乎與皖北的這座城市關聯度并不大。事實上,蚌埠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地企業創新推出的步進電機驅動電源電路等關鍵產品,為太空中的“中國紅”增添蚌埠動力。
創新,早已注入蚌埠之魂。還記得在去年底,造車大省安徽下線首款“皖產”汽車玻璃,當時引起外界關注。這塊突破自我的特殊玻璃,就產自蚌埠。
如果只認為蚌埠還在以玻璃、濾清器等傳統工業立業,就難免片面。從太空中俯瞰蚌埠,這座傳統工業之城早已夢在九天——大洪山火箭發動機試驗場建成投用、百噸級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全省首個商業航天產業園即將竣工。清一色、步調一致望星辰、逐深藍,蚌埠悄然在航天強國的賽道上競跑、提速,讓事業的空間更廣闊。
今天的安徽,創新成為金字招牌。在科技的“藍海”中弄潮,安徽各地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也面臨著不曾遇到的挑戰和壓力。
蚌埠,曾在航天領域可是“零基礎”。邁向深藍,自主創新能力“夠不著”,存在“短腿”、瓶頸,如果只是夢在九霄,而沒有務實的行動,就難以打破現狀,不可能“一飛沖天”。蚌埠的挑戰,是如何實現“從0到1”跨越的挑戰。
火箭發動機有了“蚌埠造”!在不久前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安徽)科交會上,來自蚌埠的近200件創新成果精彩亮相。其中,九州云箭推出的火箭發動機讓外界眼前一亮。
企業可為,往往離不開政府的有為。昔日,面對這家企業的資金難、選址難,蚌埠禹會區不僅真金白銀給投資,還慷慨給場地,吸引企業果斷落戶。曾經的“慷慨解囊”,如今正轉變為地方在星辰大海中的優勢要素。
邁向“深藍”,單打獨斗沒有出路,“抱團作戰”才能繁星點點。在蚌埠,當地立起了六大新興主導產業體系。這當中,就有空天信息產業。產業布局的背后,是當地不斷培育涉及航天配套的市場主體,在火箭發動機、衛星載荷、數據應用等方面延鏈補鏈強鏈的堅實腳步。一路追“星”,一路整合本土資源,盤活在蚌的國家級大院大所、各級研發平臺、高校力量等,讓企業抓創新有依靠,讓“飛天夢”走得更加有力量。
從航天領域“零起步”,到如今神舟飛船上閃耀“蚌埠造”,蚌埠不斷實現過去不敢想的“航天夢”,在多領域騏驥一躍,跳起來摘到了屬于自己的更大“桃子”,揭示出“創新是實現趕超的最佳途徑”這一再樸素不過的道理。
許多時候,不是我們缺乏創新的潛力,而是缺乏邁出第一步的勇氣;許多事情,不是我們做不了,而是缺乏創新的魄力。
蚌埠在航天科技領域不斷“出圈”,當地正是整合了現有資源,推動集成創新,攬四方菁華,納“八面來風”,讓科創“集群”不斷壯大,在安徽首創、首發上貢獻更多“蚌埠力量”。
科技產品或許可以買來,但科技實力買不來。謀創新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今天的蚌埠,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星河動力、深藍航天等一批重點企業加大科技攻關、基礎研究,在“慢熱”的航天科技領域深耕細作,在前沿的火箭發動機、火箭零部件、新材料、火箭箭體制造等產業領域貢獻成果。
筑夢星辰,蚌埠還可飛得更高!然而,助跑起飛,沒有一個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萬萬不行。耕星牧云,讓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高墻大院,進入企業、走向市場、遨游星辰,迫切需要體制機制創新,讓創新的土壤更肥,讓創新的空氣更清新,讓創新的氛圍更濃厚。
每年更新《市級產業扶持政策清單》,為企業降下投資補貼、人才支持的“及時雨”;常態化與市內高校開展逐夢星海·才聚珠城——“生”臨“企”境航天產才融合雙選活動,更好用事業凝聚人才、用實踐造就人才......把創新作為最大的政策,崇尚創新、追求創新,蚌埠在科技創新上使勁“往前趕”,在“趕”與“干”的同頻共振下,沖出了獨屬于自己的新速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
閃耀月球的“中國紅”,安徽造!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一些關鍵產品,安徽造!當一個個閃亮的“安徽元素”劃過太空、沖向更高,“彎道超車”的安徽倍加催人向上。
感恩奮進,努力拼搏,江淮追夢深藍,正加快形成更多“從0到1”的自我突破。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