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鄉親,歡迎收聽本期平安播報。據巡查發現,三港村潘某某近日駕駛自用船只時未按規定穿戴救生衣,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清晨的新安江畔橘林疊翠,歙縣街口鎮66處鄉村大喇叭準時響起。渾厚有力的播報聲穿行于青山碧水之間,為村民架起了政策傳達、民意互通、共治共享的“空中橋梁”。
“以前政策傳達到戶靠跑腿,現在喇叭一響全知曉!”三港村網格員吳彩娣感慨。年初,街口鎮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將傳統鄉村大喇叭與數字化治理手段融合,推出“每周平安播報”機制,將大喇叭與法治宣傳深度融合。據統計,自播報機制運行以來,群眾對治安防控的知曉率從75%提升至93%,主動上報隱患線索增加40%。
除了政策宣傳與基層治理,“大喇叭”更化身鄉村文化振興的鮮活紐帶。在“橘香漫街口”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廣播系統根據游船靠岸時間實時播報導覽信息,精準指引游客打卡路線;汛期則切換為防災模式,當縣級應急平臺監測到強降雨時,大喇叭立即啟動山體滑坡預警播報;送戲下鄉時,黃梅戲《狀元拜母》的經典唱段通過大喇叭回蕩村巷,讓留守老人圍坐聆聽倍感溫暖。村民王麗芳感慨道:“以前政策文件看不懂,現在廣播一響,坐在家門口就能聽得明白!”
從政策傳聲筒到矛盾調解臺,從文化傳播站到法治宣傳窗,街口鎮的“大喇叭”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將治理觸角延伸至鄉村末梢。街口鎮主要領導表示:“基層治理的關鍵在于貼近群眾需求。‘大喇叭’雖小,卻讓黨委政府的聲音聲聲入耳、直抵人心。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暢通信息收集渠道,讓群眾不僅能‘聽’,更能主動‘問’,推動鄉村善治根基愈發牢固!”(吳建平)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