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理想是面包還在窯里,不如先看看云;現在變成了面包還在窯里,不如先看看人”。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位于宣城市鱷魚湖景區300米的鱷魚咬咬面包坊,每天迎來送往著4000人次的客流量,這是“80后”張磊營業之初完全沒有料想到的。“小伙伴們每天工作15個小時以上,人很累但是心里卻很甜”。
山林秘境里的詩意生活
踏入鱷魚咬咬面包坊的山林秘境,草木與泥土的清香中裹挾著窯烤面包的焦香還有現磨咖啡的醇香。穿過茂密的樹林,原木搭建的房屋、苔痕斑駁的池塘、紗幔輕舞的吊床、鮮花簇擁的小徑等在樹影間若隱若現。當日暮將云絮染成蜜色,音樂響起,駐場歌手的聲線與年輕人的談笑聲在林間共振,任晚風將面包余溫與未盡的故事揉進露水漸重的夜色里。
今年是河南籍青年張磊來到宣城市干事創業的第十五年。隨著曾經的創業激情在傳統的建材行業被逐漸消磨殆盡,去年秋天,他與三位宣城籍“90后”青年一拍即合,決定投身鄉村文旅產業,四處調研走訪后最終選擇了鱷魚湖景區旁的宣花島。
“這里曾經是個荒廢已久的山莊,但是風景、環境依然很好,十分符合我們對于鄉村文旅項目的想象”。張磊指著面包坊說,“這里曾經是孔雀籠”,又指了指燒烤屋說,“這里曾經是鴿子籠”。當城市里的人們抱怨“詩和遠方”太遠時,張磊說他和團隊的創業愿景不是造景點,而是修復被遺忘的詩意生活,將這處山林秘境打造成供市民暫時告別鋼筋混凝土、遠離生活煩惱的一方天地。難怪有網友評論說:“這里不像商業空間,這里有會呼吸的樹。”
在碰撞中探尋平衡
自去年11月開始設計規劃,到今年2月動工建設,鱷魚咬咬面包坊終于在4月15日這天迎來了正式試營業的日子。“說來有趣。早前我們在這里試驗面包口味,吸引了很多市民聞著香味來消費,于是就被迫提前試營業了。”沒想到,試營業就火爆出圈。“老實說,剛營業就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寶媽,甚至老年人,讓我們有些措手不及”。
在面包坊,張磊被小伙伴們親切地稱為“大師傅”和“磊叔”。他自小喜歡面食,又喜歡鉆研,創業后只要一得閑就跑進廚房做烘焙,對各式各樣的面包情有獨鐘。項目建設之初,他的愿望是通過窯烤面包把年輕人聚集到一起,堅持做面包時不使用任何添加劑,讓顧客品嘗到原始的麥香味,回歸食物的本真。
如今,張磊的愿望實現了,每天帶著好幾個“徒弟”從早到晚地做面包,然后看著剛剛出爐的面包瞬間售罄。采訪中,他告訴記者,自營業以來,自己和小伙伴們每天都很忙碌,烤出來的面包根本不夠賣,尤其是一款“被鱷魚咬過的面包”。“‘五一’假期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很多外地來的顧客排隊一個半小時才能買到面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面包真香’,而這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在這個年輕的創業團隊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人負責施工,有人負責運營,有人負責品宣,而年長幾歲的張磊雖然有著自己的堅持,卻也十分尊重年輕人的想法,更加懂得如何發揮年輕人的專長和優勢。“比起我,他們更加懂得市場和年輕人,所以讓他們決定方向,我只管做好我的面包。”張磊笑著說。
在“快消”與“堅守”的碰撞中,張磊和小伙伴們似乎也在探尋另一種奇妙的平衡:嚴格檢查面包的發酵度,耐心觀察窯爐里躍動的火焰;當客流越來越多,反而放緩擴建的腳步;要讓急著打卡的人學會等待,等面包出爐,等晚風把林間的音樂釀成酒。
如今,25畝的項目基地初步建設尚未過半。即便如此,一邊建設一邊營業的山林秘境每天仍然客流不斷。張磊透露,后期在這個“云深不知處”的山林秘境還會陸續推出面包DIY、音樂節、觀影活動等。“心里有一種成就感,能為這塊閑置的山林帶來人氣,也為人們提供一個自由自在、快樂休憩的地方”。
張磊在制作面包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