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名片
皮影藝術工作坊
皮影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的獨特藝術形式,是中華民族傳統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0年10月,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校團委的精心組織下,渦陽一中皮影藝術工作坊(以下簡稱工作坊)應運而生。
“工作坊將非遺皮影引進課堂,開設皮影制作、皮影戲表演等課程,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皮影藝術,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的心靈深深扎根。”社團指導老師丁雯雯告訴記者,工作坊主題鮮明、材料充分、布局精巧,集審美實踐、傳創合作、展示交流活動為一體,增強了學校的美育特色,給教師提供了深度鉆研和不斷提升藝術素養的途徑,給學生藝術學習和藝術創造帶來了全新的感受和無限可能,為增強師生的文化自信搭建了平臺。
據介紹,該校工作坊課程的開發與設計上,以美術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為指向,圍繞“繼承和創新”主題開展“主題性研究型”教學實踐活動。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成傳統歷史組、民間故事組、神話傳說組、現代創新組,根據興趣愛好和擅長領域自主選擇探究主題,基于一個驅動性問題“我們該如何繼承與創新皮影藝術”開展項目式學習研究,設置活動探究任務,在問題導向下,通過識皮影——探皮影——判皮影——踐皮影——創皮影——演皮影等六個環節,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和創意,進行創新性實踐和探索,傳承和創新皮影藝術。
工作坊還從皮影表演本身延伸出了多種藝術形式,并將皮影元素融入真實生活里,通過衣服、包、扇子、雨傘、鑰匙扣、裝飾畫等形式進行創新。除了形式創新,在課程內容上,挖掘學生感興趣的題材,除了借鑒傳統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題材外,還結合現實社會的熱點問題、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關于校園、家鄉、動漫等主題的皮影課程,創作出能夠反映生活、貼近生活的皮影作品,既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古今文化的相互融合。
在傳統藝術與現代創新交織的舞臺上,工作坊以五年深耕為筆,以千年非遺為墨,繪就了一幅皮影藝術傳承與發展的絢麗畫卷。2022年獲亳州市中小學文化藝術展演活動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一等獎,2024年獲安徽省第八屆中小學藝術展演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二等獎,同年受邀參加亳州市教育局舉辦的全市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師課堂教學技能展示交流活動,獲優秀藝術社團案例展示,受到專家和教師同仁們的一致好評。
社員感悟
通過皮影藝術工作坊,讓我們了解了皮影戲的特點及相關知識,學會了操控皮影的基本方法、演出內容以及形式。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以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共同分析討論影偶的制作特點,并且自制影偶表演皮影戲,提高了我們的自信心,體驗探索的成功感和表演的愉悅感。
——高一(3)班 王笑涵
還記得社團第一次上制作課,我領到一塊未雕刻的牛皮。老師說:“刻錯一刀,就不能改了。”老師話音剛落,刀刃就“不聽話”地打滑,原本圓潤的花瓣輪廓,刻出來卻像被風吹歪的小草,歪歪扭扭像蟲爬。旁邊同學偷偷瞄了眼我的“作品”,憋笑憋得肩膀直抖,我卻盯著那道歪線發愣——原來傳統工藝的“不可逆”藏著對每一刀的敬畏。后來把這塊“失敗品”夾在筆記本里,偶爾翻到,還能看見刀痕里滲著的顏料痕跡。它像一枚時光書簽提醒著我:所有看似完美的技藝,都曾在時光里跌跌撞撞地生長。那些刻歪的線條不是遺憾,而是帶著生澀和勇氣,藏著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高一(18)班 王子漪
去年中秋節,社團自編自導皮影戲《嫦娥奔月》。從構思、設計、制作、演繹等方面都由我們學生自己負責。我負責操控嫦娥,搭檔王貝寧舉玉兔燈。彩排時玉兔總“跑偏”,我急得直冒汗:“這燈穗晃得我看不清路!”演出當晚,當“嫦娥”抱著“玉兔”踏過“云海”,我這才發現,汗水浸透的皮影在燈光下真的泛著溫潤的光澤。謝幕時臺下傳來此起彼伏的“哇”聲,比任何掌聲都動人。
——高二(7)班 王鑫蕊
書記寄語
作為新時代學生,要肩負著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使命。工作坊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并傳承這門古老的藝術。每一次觸摸皮影,每一次操控皮影表演,都是一次與歷史的對話,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致敬。
工作坊踐行“五育并舉,以美育人”理念,以“美”為橋,將德育的精神內核、智育的創新思維、體育的肢體協調、勞動教育的實踐品格,融入光影流轉的藝術體驗中。這種“以美為媒、五育共生”的模式,讓學生在沉浸式傳承非遺的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品格的立體成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成為涵養心靈、啟迪智慧的生動教育資源。
——渦陽第一中學團委副書記 楊 璐
(記者 張仲磊)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