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瑤海區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區開展“窗簾之約”,志愿者到獨居老人家中查看情況。(圖片由合肥市委組織部提供)
長豐縣雙鳳經開區鳳霞社區為獨居老人安裝“一鍵呼救”智能設備。(圖片由合肥市委組織部提供)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合肥市把全面推廣“窗簾之約”經驗做法,作為轉變基層干部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舉措。這個源于合肥市瑤海區恒通社區的“暖心約定”,正在合肥各地扎實推進,為獨居高齡老人、困難群眾等群體提供著溫情守護、暖心服務。
托舉“平安愿”
——服務對象覆蓋更多更精準
5月13日早上7點多,恒通生活小區89歲獨居老人薛懷敬像往常一樣,緩緩拉開帶有“窗簾之約”字樣的窗簾,向樓下巡查的社區志愿者報平安。
“‘窗簾之約’是一個溝通的好辦法,為我們安全提供著守護。”薛懷敬老人說。在恒通社區,像薛懷敬老人這樣的“窗簾之約”服務對象共有23人。
恒通社區轄區內多為老舊小區,小區居民中的30%為老人。2021年,恒通社區黨委實施“窗簾之約”志愿服務項目,與高齡、獨居、孤寡、行動不便等老人定下“窗簾之約”。1000多個日夜,老人每天通過開關窗簾向志愿者報平安,在窗簾開合間,拉近了社區黨委與老人的距離,守護了老人的幸福晚年。
在合肥市包河區望湖街道平湖社區,社區與11戶獨居老人達成了一個“小默契”:每天早上9點前,老人將家里垃圾放在家門口,用這樣的方式向社區志愿者報平安,社區志愿者看到垃圾在門口,就知道老人平安無事,并順手將垃圾帶走。
在推廣“窗簾之約”過程中,合肥市堅持因地、因人制宜,力求覆蓋范圍更加廣泛、服務形式更加多樣、服務對象更加精準,推廣工作貫通縣區、街鎮、村(社區)、小區(村民組)。針對高齡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的平安守護,征得本人及家庭同意后,約定服務方式。目前,全市已對4000余個住宅小區進行走訪摸排,累計將1萬余人納入“窗簾之約”服務范圍。
拉動“大合力”
——服務隊伍力量更強更專業
“窗簾之約”是一種約定,窗簾也只是一種形式,背后是治理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合肥各地在推廣“窗簾之約”中注重在契合實際、優化服務、務求實效上下功夫、想辦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各地既復制推廣“窗簾之約”做法,也結合住宅小區特點、城鄉差別,通過懸掛醒目標識物、安裝非侵入式智能感應設備(如窗簾狀態傳感器)、智能監測居家用水用電數據、開通“一鍵呼叫”應急響應功能等其他創新方式進行。
瑤海區恒通社區的何大媽,有一天用電量異常偏低,預警信息發出后,社區志愿者及時上門查看,發現何大媽眩暈發作,在家臥床不起。志愿者們及時聯系其子女,將何大媽接走照料。用電量異常偏低就會發出預警信息,這是合肥供電公司瑤海供電分公司與恒通社區合作推出的“電力雷鋒”服務。
“在獲得老人或其子女授權后,借助合肥市能源大數據中心,利用用電監測分析系統,對老人用電量進行實時監測。”恒通社區負責人介紹,當用電量出現異常變化,預警信息會及時推送給社區志愿者,便于更及時、全面地“監護”老人生活情況,為獨居老人增添了一道智能防線。
長豐縣雙墩鎮濛河社區開展“無事不打擾 有事您呼叫”智慧助老“一鍵通”項目,以社區“紅色服務”為依托,通過紅色小管家和流動黨員實現“智能連線”。紅色小管家耐心為老人調試設備、演示功能,確保老人能夠熟練使用。社區負責人介紹,老人們一旦遇到緊急情況,按下“一鍵通”,就能實現“一人呼救、多方響應”,為老人的安全保駕護航。
截至目前,合肥全市通過懸掛窗簾,張貼服務標識,安裝監控、一鍵呼救、火災煙感報警器、門磁報警器等智能裝備,實施水電燃氣監測等方式,實現特殊需求群體的有效覆蓋。
情系“千萬家”
——服務內容延伸更廣更貼心
“聽說你們今天來帶他下樓,他高興極了,什么都不做,就一直坐在那里等著你們來。”合肥市廬陽區雙崗街道小橋灣社區居民畢成照的老伴兒向志愿者說。
中風偏癱后,畢成照大爺將近一年都沒有下樓。紅色小管家李傳奇在走訪了解后,聯系到了“背倍暖”志愿服務隊。“畢大爺,您環著我脖子,咱們數著臺階慢慢下,去小區轉轉,正好給小區改造提提意見。”志愿者背起老人安撫道。
小橋灣社區老舊小區多,大多沒有電梯,很多孤老殘疾人下樓困難。社區黨委牽頭聯系轄區企業青年黨員、大學生、熱心居民等,組建“背倍暖”志愿服務隊,根據老人意愿將他們背下樓,曬暖陽、話家常、送歡心。今年以來,已累計幫助29人次走出家門、融入鄰里。
社區治理離不開多元主體的協同合作。合肥各地在推廣“窗簾之約”時,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凝聚多元合力,做優志愿服務。在小區黨組織的領導下,注重吸納紅色小管家、新就業群體、小區黨員、物業人員、熱心居民等,廣泛組建“鄰里守望”等志愿服務隊,依托小區黨群服務站、居民活動中心、小區架空層等空間,搭建志愿服務實體站點,共同用愛心和行動傳遞溫暖,奏響社區治理的和諧樂章。
無事不擾,有求必應。關注居民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多樣化、特色化的服務,是“窗簾之約”在推廣過程中的一大亮點。
“我們這有個‘救命車隊’,大伙兒都很感激他們啊!”合肥經開區高劉街道沈塘村村民李新常說。沈塘村位于合肥市西北,距離市中心較遠,轄區留守老人多,子女大多外出務工,老人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不太會使用智能手機,出行和看病經常是他們遇到的難題。
沈塘村黨總支牽頭成立“志愿100”公益車隊,22位黨員和熱心車主積極響應,為老人們提供緊急情況下的出行、送醫、陪診服務,像李新常這樣常年患病的村民,車隊定期將他送到市內三甲醫院透析換藥。有的居民出現突發心肌梗塞、高燒等緊急情況,車隊都能迅速響應,及時將患者送往醫院救治。車隊還為孤寡獨居老人設置了“親情號碼”,方便老人在緊急情況下聯系。截至目前,車隊已累計出車185次,為200余人次提供服務。
聚焦高齡空巢獨居老人和60歲以上殘疾人日常用餐需求,包河區望湖街道創立“守‘望’相助 ‘食’光相伴”志愿服務項目,為他們提供免費上門做飯服務,目前已有45名志愿者參與。志愿者們不僅為老人精心準備飯菜,還會在做飯過程中與老人聊天,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青年志愿者李玲清在照顧一位七旬老人時,發現老人視力不佳,便在吃飯前為老人夾好菜品,還幫老人清理雜物、打掃衛生。志愿者們的貼心服務,讓老人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匯集“大智慧”
——服務機制運行更優更高效
早晨7點半,合肥市蜀山區三里庵街道竹蔭里社區樓道里準時響起“咚咚咚”敲門聲,92歲的陳文仙老人開心地說:“是銀霞隊的曉梅來啦!”
翻開“銀霞”志愿服務隊張曉梅的記錄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載著老人每日血壓值、用藥情況和生活需求。每一次敲門聲背后,都是實實在在的幫助......作為典型的老舊社區,竹蔭里社區4862戶居民中,老年人口占比達25%,社區高齡老人普遍面臨怕突發疾病無人知曉、怕生活瑣事無人幫扶、怕精神空虛無人慰藉“三怕”困境。
為破解這一困局,社區黨委牽頭構建多元協同、全周期養老守護網絡,形成“低齡助高齡、黨員帶群眾”的代際互助機制,“一戶一檔”建立包含基礎信息、健康檔案、緊急聯系人等8類智慧養老數據庫,精準鎖定需要重點關愛的12戶特殊老人,實行安全、生活、健康、應急和精神“五維守護”機制。目前,已形成標準化服務體系,結合“銀齡積分”制度,激勵更多低齡老人參與互助,已有36名志愿者累計存儲服務1295積分,服務1000余人次。
在日益“陌鄰”的今天,“窗簾之約”經驗做法的推廣,既用“睦鄰”溫暖了人心,讓對特殊群體的關愛變得可感可及,更是對基層治理方式方法的一次全面探索創新,推動基層治理工作更加優化。
合肥經開區錦繡中心紫云社區深化拓展“守護夕陽”服務品牌,構建“需求精準觸達、資源多元協同、機制長效賦能”三維體系,通過網格化“聽診”、菜單式“開方”、動態化“復診”,精準識別老年人需求并提供針對性服務,建立質量提升機制。
“我們還整合先鋒力量和專業力量,組建‘守護夕陽先鋒隊’和‘銀發先鋒’志愿服務隊,創新‘時間銀行’互助模式,目前已累計開展夜間緊急送藥服務89次,化解獨居老人險情12起,提供法律咨詢服務100余人次。”紫云社區負責人介紹,社區還創新實行黨員積分與群眾愛心積分雙軌激勵機制和“公益創投+企業認領”多元籌資機制,激發居民參與服務的熱情,構建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協同聯動的志愿服務新格局。
■ 本報通訊員 何羽 鐘健筠 本報記者 黃永禮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