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烙上“皖”字印記,當新能源汽車產量實現歷史性突破、位居全國第一,這片書寫過“大包干”創新改革的土地,正以新質生產力鍛造中國汽車產業新脊梁。6月30日至7月6日,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隨“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深入江淮大地,解碼安徽鍛造新能源汽車“全鏈范式”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大力培育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圖為位于合肥市肥西縣的江淮汽車尊界超級工廠內的自動化焊接生產線。 新華社
規模筑基:從“跟跑”到“領跑”的產能裂變
“2025年1~5月份,全省汽車、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為123.57萬輛、61.33萬輛,均居全國第一,實現歷史性突破。”6月30日,安徽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文峰在“活力中國調研行”媒體見面會上介紹的數據引發全場矚目。
產能爆發源于雙核引擎的強力驅動。在合肥,尊界超級工廠5月30日迎來了首款百萬級旗艦轎車尊界S800上市,首月大定突破6500臺,創中國百萬級豪車新紀錄。在蕪湖,奇瑞連續22年位居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雙核的強勢崛起,正是根植于“整車引領-鏈群協同”的生態優勢。合肥、蕪湖兩市依托整車企業的龍頭牽引,聯動規上零部件企業深度協作,構建了從研發設計、核心部件制造到整車總裝的完整產業鏈閉環。2024年,合肥、蕪湖對安徽省汽車產業鏈增長貢獻率合計達74.8%,托舉起安徽汽車產量的全國領先地位。
產能擴張的漣漪正向全域擴散。在位于寧國市的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鼎集團密封件生產線上,橡膠原料經過200℃高溫硫化成型。目前,其密封件全球市場份額超25%。據了解,截至目前,寧國市擁有汽車零部件企業450余家,規上汽車零部件企業128家。其高性能密封件產業集群更是獲評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而在合肥市肥西縣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近200家鏈上企業構建起“整車廠門前配套”的奇觀。
目前,安徽省已集聚奇瑞集團、蔚來汽車、大眾安徽、合肥比亞迪、江汽集團、合肥長安、漢馬科技等7家整車企業,引育規上限上零部件企業3000余家、后市場企業1700余家,形成覆蓋整車制造、“三電”、“三智”、銷售維保、回收利用等關鍵環節的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條。2024年,安徽省汽車出口量躍居全國第一,1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公路上奔馳著皖產車輛,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2025年1~5月份,安徽省汽車出口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鏈條鑄骨:從“卡脖子”到“國產化”的技術攻堅
走進蚌埠傳感谷的安徽華鑫微納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鑫微納”)的無塵車間內,8英寸MEMS晶圓全自動生產線正在高速運轉。“指甲蓋大小的晶圓承載著傳感器元件的核心功能。”華鑫微納副總經理丁敬秀介紹,隨著全國首條8英寸MEMS晶圓全自動生產線投產,將從很大程度上解決國內產能不足的問題。目前,這條月產萬片的產線已吸引50余家客戶,21萬片意向訂單背后,是新能源汽車環境感知系統的命脈自主。
產業鏈的延伸在滁州市的天合儲能(滁州)有限公司的工廠得到驗證。原料倉庫內,磷酸鐵鋰粉末通過真空管道輸往攪拌車間;化成車間里,314Ah大容量電芯正在老化測試。“我們目前擁有3條磷酸鐵鋰電池電芯生產線和2條成套儲能產品生產線,總產能為12GWh/年。”天合儲能(滁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春濤介紹說,公司新一代工商儲解決方案Potentia藍海,采用循環壽命達萬次的A級長壽命電芯,同時搭配了儲能智慧云平臺管理系統,以智能化、數字化手段提升設備運維的效率和精準度。
中游戰場的技術促進更為激烈。在肥西縣的華霆(合肥)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車間內,激光焊槍在電池模組間游走,科技創新映亮了墻上的專利證書墻:“1523項專利構筑護城河,其中發明專利236件。”公司總裁王揚拿起剛獲授權的電池模組專利證書,“當行業追逐能量密度時,我們死磕安全與成本。”這種專注讓該企業成為60家整車廠的“電池管家”,其智能吊具可適配130多款電池包型。在滁州,安徽勝華波汽車電器有限公司的無刷電機產線,總經理張偉興展示著最新產品:“座椅電機全球份額突破25%,通用汽車連續四年頒發‘年度供應商大獎’。”
下游整車的智造革命已進入深水區。記者在位于合肥市的蔚來先進制造新橋二工廠總裝車間看到,自動化產線正在智能系統的指揮下高效調度。“預埋90公里光纖構建工業神經網絡,實現80%制造場景AI智能決策。”工廠解說員介紹,廠區內全球首創的“魔方”車輛存取平臺通過6層立體庫優化調度效率,“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統實現生產全流程100%透明化。而在肥西經開區,尊界超級工廠激光掃描儀每秒采集30萬個車身數據點。“通過大數據持續優化迭代工廠的生產流程與工藝經驗,實現常造常新、自我進化。”尊界超級工廠負責人魏大衛介紹說,全自動焊裝線運用了行業最全的15種鋼鋁連接方式,298種搭接組合工藝,與讓“焊點無痕”的微米級形核焊接技術,構造極致精密的高強度輕量化車身。
生態聚氣:從“單點發力”到“生態聚合”的機制躍升
在寧國市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頂層設計中,“一區四園一小鎮”的空間布局已全面拉開框架。通過實施國家級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公司”改革,該市獲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并建成安徽(寧國)中德國際合作智能制造產業園。為強化要素保障,寧國市創新推行“畝均效益”綜合評價體系。在審批服務領域,“三減三極”改革成效顯著:103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辦理環節減少37%、材料壓減16%,審批時限壓縮至2.1天,全力打造“企業辦事不找人”的營商環境。
這套“頂格推進、精準服務”的模式,正與省級未來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的技術攻堅、合肥“鏈長制”的資源統籌、蚌埠經開區“政府代建廠房”的服務保障協同發力,系統集成政策工具箱,共同構筑安徽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制度競爭力。
當制度創新與金融活水深度耦合,“生態聚合”釋放的乘數效應加速顯現。安徽省構建了“基金叢林+信貸創新+風險共擔”的多層次金融支持體系,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注入持續動能。在合肥,“創投城市計劃”全面實施,人工智能領域已形成總規模超百億元的產業基金集群;創新推出的“科技星火貸”產品實現研發資金快速審批。在蚌埠,組建了總規模超70億元的智能傳感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扶持MEMS晶圓、車載傳感器等關鍵技術研發。
應用場景的開放成為創新催化劑。“全省建成85.8萬個充電樁,城區形成半徑不大于2公里的充電服務圈。”劉文峰介紹,安徽省出臺了《安徽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方案》,遴選推廣景區接駁、無人配送、智慧環衛等典型示范應用場景,開放智能網聯測試道路雙向總里程超3000公里,合肥市入選國家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首批應用試點城市。蚌埠傳感谷的“共享”生態同樣具有示范意義:政府投資建設大宗氣站、污水處理廠,企業拎包入駐標準化廠房,希磁科技從簽約到投產僅用4個月。
區域協同正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耦合。2024年,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30.9%,在“4小時產業圈”高效協作體系下,天合儲能(滁州)電池基地、奇瑞(蕪湖)電驅動系統、蔚來(合肥)芯片研發中心等關鍵產業節點通過高速路網實現半日直達,形成全產業鏈的跨城供應閉環。
從“跟跑”到“領跑”的產能裂變,從“卡脖子”到“國產化”的技術攻堅,從“單點發力”到“生態聚合”的機制躍升——安徽以“規模筑基、鏈條鑄骨、生態聚氣”的三級躍升,實現了新質生產力在省域層面的系統性重大突破,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可復制的全鏈范式。在這片創新熱土上,“滴水穿石”的技術攻堅與“喬木參天”的產業生態交織共振,驅動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向全球價值鏈核心環節攀升,為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書寫“安徽注腳”。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張海帝 王健生 陳雯)
END
來源: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