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安徽牢記囑托,搶抓機遇,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方位加強與滬蘇浙各領域合作,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中書寫高質量發展的“安徽答卷”。
本臺記者 胡君
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位于上海的G60松江·中安科創園,是安徽在上海打造的“科創飛地”,通俗地說,入住園區的企業可以把研發中心放在這里,把科創成果轉化和生產環節放在安徽。所以這里雖然地處上海,但已經成為了安徽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的橋頭堡。
這座占地170畝的現代化園區,由安徽省投資集團與上海松江區政府聯合共建,坐落于G60科創走廊的起點位置——上海松江。在這里,廠房、實驗室、人才公寓一應俱全。正是看中了G60科創走廊的集聚效應和安徽市場的潛力,瑞士精密機床巨頭百超集團將企業中國區總部落戶在這里。
百超(上海)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 自動化總經理 白明
最主要的就是背靠整個華東,背靠安徽的整個市場,有我們整個上海的這個人才的優勢以及區位的優勢,通過園區平臺的牽線搭橋,我們跟安徽客戶做產品研發以及產品創新,帶動了我們百超對這個園區,以及整個安徽市場的一個服務能力。
中安科創園自2021年底開園以來,已吸引了近30多家像百超精密這樣的企業,把最前沿的研發留在上海,將產業化的腳步深深扎進安徽的沃土。
安徽省投資集團G60松江·中安科創園 負責人 高源
科創園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實踐案例,開展了5年多的時間,始終是按照市場化的方式,面向海外、面向全國,吸引一批優質的企業在這里形成集聚,形成滬皖兩地產業要素資源對接整合的樞紐。
眼下,安徽已在上海建立10多家科創飛地,累計建設研發實驗室超6萬平方米,招引高層次人才近600人。安徽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持續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無縫對接,不僅與滬蘇浙聯合實施90項攻關項目,還創新建立跨區域聯合實驗室、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光伏產業研究院等多個協同創新平臺載體,實現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特別是與上海深化“兩心同創”,共建共享大科學裝置,推動光子科學聯合攻關成果賦能長三角百余家企業。今年,安徽更是加快了與滬蘇浙共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世界級產業集群。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副院長 馮楚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在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充分有效實現跨區域跨部門配置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這是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客觀要求和有益探索,要從體制機制上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
打破行政壁壘,關鍵在機制創新。安徽與江蘇、浙江接壤線長達2100公里,涉及7市24縣,目前安徽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已經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推出了“兩省一街”警務室、寧滁無縫換乘、集成電路一體布局等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成果。與此同時,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引領下,滬蘇浙8市與皖北8市在產業協同、人才交流、民生共享等方面開展結對合作幫扶。國內最大的電流傳感器制造商希磁科技就是在此推動下,從寧波整體搬遷到蚌埠,不僅填補了當地傳感器產業鏈的重要一環,還帶動了當地的就業和經濟轉型升級。
安徽希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產經理 宮世書
入駐蚌埠后,公司月出貨量由最初的50萬個,發展到現在的700萬個,實現了10多倍的增長。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最終落腳點,就是要讓百姓共享發展紅利。高鐵"超級大環線"的開通,讓長三角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大幅縮短;78項居民服務實現“一卡通辦”、179項政務事項“一網通辦”,讓群眾辦事不再受地域限制;6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部開診,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加快建設,異地就醫、養老變得更加便捷。在黃山新安江畔,“兩山”轉化創新實踐中心生動詮釋著生態共治的“長三角智慧”。
浙江游客 倪林俊
千島湖的水很清,這清的背后是兩省十幾年的接力守護,這里的展陳還能看到漁民轉產做民宿,茶農不用化肥種好茶的真實故事,這種“保護能掙錢、發展靠生態”的模式特別有說服力。
全省各級各部門以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主動對接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搭建了一批重大合作平臺,實施了一批重大合作項目,建立了一批重大合作機制,推動一體化各項工作走深走實,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6%,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態勢,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136個,實際到位資金4087億元,占省外投資項目到位資金的59.9%。
安徽省發展改革委長三角綜合協調處 處長 陳太平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充分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落實“三個往前趕”目標要求,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