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鄉村 投身衛國戍邊
編者按 當青春列車駛向大漠戈壁,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安徽工程大學與合肥工業大學學子以“衛國戍邊”為志,在2025年盛夏深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澤普綠洲,以腳步丈量戍邊路,用知識澆灌“團結花”,將“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深深鐫刻在胡楊的年輪與綠洲中。
沙海育胡楊 青春戍邊關
2023年,7名退役軍人進駐沙漠,現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7.38萬畝沙漠正變良田,負責人艾云說:“兵團精神就是吃最苦的苦,干別人干不成的事。”
在新疆澤普縣,暑期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懷著崇敬之情走進劉國忠紀念館,閱讀這位“最美村官”的感人事跡。“他把名字刻進年輪,像胡楊般活著守護綠洲,倒下滋養土地”。
“我的父母親也是兵團人,我從小就想要留在兵團、建設兵團。”第四十七團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和田紀念館講解員努比廷·麥麥提尼亞孜向高校學子們講述自己家庭薪火相傳的兵團建設故事。
這個暑假,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安徽工程大學數理與金融學院“胡楊鑄魂”青年實踐團等團隊深入新疆,學習兵團精神,感悟戍邊精神傳承,在大美邊境好風景中講好民族團結的青春故事。
聽傳承者講“精神的接力”
從新疆回來,剛剛結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安徽工程大學“胡楊鑄魂”青年實踐團的成員們沒有閑著,一邊整理訪談錄,一邊準備寫調研報告。團隊入選2025年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衛國戍邊兵團行”兵團專項活動,“通過訪談退役老兵,重現老兵們為解放和田艱苦奮斗的記憶,深刻體悟‘老兵精神’‘胡楊精神’。”團隊負責人徐雯婷展示已經整理出的七位受訪者的訪談記錄。
“有次剝花生我偷偷藏起來一顆,晚上鉆進自己的被窩,偷偷打開那顆花生,一共有三粒,我印象特別深刻,最終還是沒有吃。”梁金花是一位有著30年黨齡的老黨員,原任新疆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四十七團技術副連長,專門負責技術工作,她講述的“三粒花生米”的故事讓團隊成員難以忘懷,“父親扛回來花生讓我們姊妹剝,剝好的花生是連隊做種子用的。當時物質條件十分匱乏,晚上看著剝好的花生,我非常想吃,但是父親說這是種子,甚至告誡我們:‘吃種子有罪’。”
梁金花的父親梁春保是1949年進疆的老革命,曾經徒步穿越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進軍和田。“寧愿自己吃虧,不占國家便宜。”父親的教導一直讓她銘記在心。
“每次講述老兵故事時,看到參觀的人們一次次被老兵精神打動,讓我更加堅定,要成為老兵精神薪火相傳的守護者,向更多人講述老兵們的故事!”團隊成員與邊疆建設的親歷者與傳承者對話,努比廷·麥麥提尼亞孜滿懷深情地說。團隊成員王穎軒表示:“老一輩兵團人像大漠胡楊一樣把根深深地扎在這里,我們要繼承他們的優良傳統,以沙海老兵為榜樣,為新疆建設、祖國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昆都斯老人操著一口濃重的甘肅腔普通話,向我們講述劉國忠的事跡。他說他的漢語是跟著劉國忠學的”。合肥工業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深入綠洲小鎮新疆澤普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在劉國忠紀念館,師生們沿著展陳路線,回顧這位被追授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全國最美村官”的邊疆基層干部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實踐團帶隊隊長娜孜葉爾克·阿西木說,希望成員們將這份感動和感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將劉國忠未竟的事業,在促進民族團結、共筑精神家園的維度上接續傳承下去。
閱讀綠洲“新答卷”
7月的澤普,梧桐葉隙漏下碎金般的光斑,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的重要回信精神,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戍邊支教擔使命,民族團結向復興”暑期社會實踐團的學生們來了一場跨越四千公里的青春奔赴。
“我在澤普縣阿依庫勒鄉政府負責就業工作。”西部計劃志愿者莫金剛來自廣東省,到今年8月1日就已在新疆服務滿一年。他告訴實踐團成員,“這里的居民大多數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自己通過聯系崗位,積極動員宣傳,讓他們流動到第二、第三產業去,以此來增加他們的收入”。
團隊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深入調研西部計劃志愿者的日常工作。線上與合肥工業大學2023屆、2024屆七位西部計劃志愿者代表通過“騰訊會議”進行一對一訪談,同時線下對澤普縣的五位西部計劃志愿者代表開展為期三天的深度訪談。“通過對五位在喀什地區西部計劃志愿者的訪談讓我們了解到,他們曾以為這里是‘漫天黃沙、不見綠意’,可來到這里卻發現法桐大街的濃蔭、金湖楊的蒼勁、依瑪鄉葡萄架的繁密,勾勒出一個‘綠化覆蓋率 90%’的鮮活綠洲,偏見之外,總有被忽略的生機。”團隊成員紀昕言說。
在新疆兵團第十四師昆玉市二二四團,安徽工程大學“胡楊鑄魂”青年實踐團前往7.38萬畝新墾區、生態防護林、經濟作物區等,駐守的退役軍人在沙漠中開墾種植土豆、燕麥、向日葵等作物,直觀感受“從沙漠到綠洲”的奮斗軌跡,見證科技創新讓沙漠長出“金疙瘩”。
“為什么現在可以做到當年種植當年見效”“我們通過使用羊糞和沙土交融交合,快速有效地改變土壤團粒結構,這就是秘訣”......7.38萬畝新墾區負責人艾云向實踐團成員介紹沙漠變良田的經驗。如今,這片新良田上生長著3000畝葵花,1000畝辣子、1000畝玉米、1500畝甜高粱、6400畝花生、1000畝打瓜、1000畝甘草等,種植、收獲實現全機械化。
實踐團隊前往新疆茉語凡食品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開展產業經濟調研,公司負責人武彩萍詳細介紹了公司的農特產品、原創包裝設計和國內外銷售情況。在八連巾幗電商直播驛站,團隊成員了解了團場“新農人”借助直播帶貨、電商培訓等拓寬紅棗銷售渠道、增收致富的事跡。團隊成員依托當地助農賬號開展直播助農活動,重點推介新疆特色玉棗,單場直播獲贊超過1.3萬次。“每個環節都是挑戰。直播看到網友下單,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成就感十足。”團隊成員鄧玉良說。
“石榴花開”說真情
以“二十四節氣”為媒,結合新疆農事智慧與生態觀,激發孩子們對自然節律的感知;以歷史、地理、理想為脈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沉浸式課堂筑牢國家認同與民族自豪感......合肥工業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以“戍邊支教擔使命,民族團結向復興”為主題,在澤普縣三個社區、面向280名學生開展了六期“石榴花開”特色課程。
“當我走上講臺,幾十雙熾熱的眼睛看著我時,一切的擔憂都煙消云散。我向他們講述朗誦的獨特魅力,用聲音給內心的情感打開一扇窗。”段鵬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趣味朗誦課,當一起朗誦《靜夜思》時,他說,情緒的起伏,聲音的悠揚,足夠震撼,難以忘懷。
團隊指導老師米爾扎提江·艾尼瓦爾表示,這次實踐讓青年學子明白,青春的意義不僅在于教室中的鉆研,更在于將知識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力量;民族團結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日常的尊重與共情,更指引青年要以榜樣為鏡,把個人理想植根在祖國大地上。
在訪談中,2013年西部計劃志愿者張琦給安徽工程大學“胡楊鑄魂”青年實踐團講述了自己與沙海老兵以及老兵遺孀之間的點滴相處故事。從志愿服務到扎根邊疆,她已經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四十七團老兵鎮的醫院工作了12年。“在采訪西部計劃志愿者時,我們見到了很多來自內地的有志青年選擇扎根在這片熱土上,完成前輩未竟的事業。那一刻,我忽然懂得,沙海老兵精神從未褪色——從墾荒建城到生態治理,從屯墾戍邊到鄉村振興,一代又一代奉獻者前赴后繼”。王穎軒說,這次實踐讓她明白,個人的選擇與家國命運相連,青春的價值在扎根奉獻中閃耀;而我們,正站在新的起點上,續寫著屬于新時代的邊疆故事。
安徽工程大學“胡楊鑄魂”青年實踐團推普活動
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石榴花開”特色課程
安徽工程大學“胡楊鑄魂”青年實踐團助農直播
實踐感悟
在昆玉市四十七團,聽退役老兵講述沙海老兵的故事以及解放和田戰役,沙海老兵的故事不再遙遠。老兵精神是兵團人扎根、建設邊疆的動力,讓我明白堅守與奉獻的意義。
在墨玉縣體驗非遺文化桑皮紙、參與當地獨有樂器演奏,理解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讓我明白,青春要將知識播撒在祖國需要的地方。
十天南疆之行短暫卻厚重,看到邊疆發展,體驗到老兵精神、兵團精神的深刻內涵,這片土地已在我心中種下“擔當”的種子。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傳遞感悟,努力學習,讓青春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綻放光彩。
□安徽工程大學“胡楊鑄魂”青年實踐團 鄧玉良
清晨走進澤普鎮人民政府,與西部計劃志愿者學姐的對話,像一陣帶著戈壁氣息的風,吹散了我們對“奉獻”二字的模糊想象。午后的梧桐公園社區“石榴花開”課堂,讓我們忽然懂得,教育從不是居高臨下的傳授,而是在貼近生活的土壤里,悄悄種下認知的種子。
這一天,前半段是對“堅守”的深刻體悟,后半段是對“傳承”的生動實踐。從政府辦公室里的真誠分享,到社區課堂上的歡聲笑語,我們漸漸明白,“三下鄉”的意義,從來不只是“我們為這里做了什么”,更是“這里教會了我們什么”——教會我們讀懂奉獻里的平凡與偉大,看見知識里的溫度與力量。
□合肥工業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戍邊支教擔使命,民族團結向復興”暑期社會實踐團 賽伊拜·艾買提
(記者沈思佳)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