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師范學院團委書記 張曉艷
淮南師范學院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目標導向、方法創新、成效轉化”三個維度精心構建實踐體系,將“三下鄉”升華為一堂有深度、有溫度、有力度的成長必修課。
精準下沉:以需求為導向扎根泥土。我校堅持“地方所需、青年所能”原則,精準對接基層需求?!靶袢?middot;送法進萬家”團隊針對困境兒童設計普法情景劇、心理團輔等課程,讓法律知識可知可感;科技惠農服務連續四年扎根定遠縣桑澗鎮,“科技小院”集成無人機植保、富硒技術、電商培訓,助力產業升級;來自外國語學院的“節節高升”團隊利用外語專長,在壽縣、淮南市八公山區建立長效助農機制,為特色農產品提供翻譯、電商運營等支持。
深度參與:以創新促沉浸式成長。學校鼓勵學生擔當實踐“主角”,在角色轉換中深化認識。“溘羽淮風”團隊在亳州皮影戲館開設“非遺+思政”課堂,學子執刀學藝,以“青言青語”闡釋“兩個結合”,讓理論在文化傳承中煥發新生機。我校還主動探索思政課教師隊伍與各實踐團隊“課堂同行、課程同講、課題同研”的“三課·三同”新模式,為創新思政育人、講活“行走的思政課”注入了新活力新經驗。
成果轉化:以長效賦能實現價值躍升。我校著力構建“實踐——成長——反哺”循環體系。“江淮楚歌”歷史尋訪團打造“創意賦能產業、學術深耕品牌、文旅融合惠民”三維賦能模式:汲取“青銅銘文、漆器符號”靈感,探索“非遺+文創”“考古+設計”,為鄉村文旅注入美學價值;深耕田野調查,深研江淮楚文化當代價值;串聯武王墩、壽春城等節點,繪制文化“尋根之旅”精品線路,提升區域品牌辨識度,服務淮河生態經濟帶。
從“身至”到“心入”,從“看見”到“洞見”。淮南師范學院引領青年在鄉土深處讀懂中國,讓社會實踐成為一堂直抵心靈、塑造價值、賦能未來的必修課。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