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醫科大學團委副書記 凌 浩
蚌埠醫科大學的師生們在這個暑期的“三下鄉”社會實踐中,從課堂邁向鄉村田埂,從實驗室走進農家院落。他們用雙腳丈量鄉土大地,以仁心感知民生百態,在汗流浹背中重新掂量“醫者”二字的分量,在鄉野實踐中重塑醫學人文的精神坐標。
在“行”的方面,學生們在躬身實踐的過程中,把書本知識轉化為服務人民的實際能力。在義診服務臺前,他們反復錘煉問診技巧;在健康宣教活動中,他們努力將專業術語轉化為村民能夠理解的方言;在急救培訓現場,他們一遍又一遍演示著規范動作,汗水濕透了白大褂。當口腔專業的學生發現當地兒童齲齒高發與喂養習慣緊密相關時,當公共衛生專業的學生記錄下村民在慢性病用藥方面的諸多誤區時,這些寶貴的發現,絕非書本上清晰印著的現成答案。只有親臨鄉土現場,才能聽見疾病與健康的真實律動,看見疾病譜系背后的社會文化背景。
深入鄉土的“行”,更深刻地激發了醫者仁心的“思”。當青年學子目睹鄉村醫療資源匱乏的現狀,以及鄉親們對健康的淳樸渴望時,一種源于責任感的深沉內生動力悄然萌生。一名學生在“三下鄉”總結中這樣寫道:“那位大娘把帶著溫熱體溫的煮玉米塞到我手里時,我忽然明白了醫學生誓言‘我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所蘊含的深情暖意。”從最初可能帶著某種“施予”的心態,到逐漸理解服務也是一種珍貴的受教過程,學生們在鄉土課堂中領悟了“雙向奔赴”的含義。這種轉變,正是將醫學技術從冰冷的器械操作,升華為有溫度的生命對話的關鍵一步。
從“行”到“思”,蚌埠醫科學子們的足跡清晰地指向新時代醫學人才的核心特質:既懷揣精湛的醫術,又厚植家國情懷;既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肩負著服務國家健康戰略的使命自覺。“健康中國”戰略所呼喚的,正是這樣一批既精通醫務技能、更懂人間冷暖的“大健康”守護者。
“三下鄉”是一次短暫的奔赴,而“常下鄉”則是醫學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通過定期常態的實踐來“熔鑄”智者仁心,將長久照亮芳華醫者們的前行道路。當青年學子們返校后再次穿上白大褂時,那衣襟上已悄然沾染了鄉野泥土的芬芳氣息,這氣息,正是新時代良醫最深沉的生命底色。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