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正青春 池州篇
聚青春
暑期,青年學子們走出校園,踏入社會,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的重要指示。團池州市委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解決真問題、錘煉真本領”為導向,搭建青年實踐成長平臺,實現地方發展與青年成長同頻共振。
杏花村有了“青”畫像
“大爺大娘,現在咱們土地承包年限快到了,需要您在這邊簽字......”
7月酷暑,在青陽縣蓉城鎮分姚村,大學生兼職團委副書記陳青堯正向村民們解釋著政策內容,有的村民年近八十,聽力不好,陳青堯盡量提高嗓音,耐心解釋。半日下來,她口干舌燥,汗水濕了半邊衣裳,“基層工作真不容易!”
今年,當地土地承包30年年限將至,二輪土地30年延包的簽字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工程量巨大。這段時間,陳青堯不僅參與配合該項工作,還帶領著暑托班的孩子們開展防溺水教育繪畫活動,十幾天下來,她對這片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我常常能看見村干部們騎著電動車穿梭在鄉間小道上,為行動不便的村民上門服務。他們與村民親如一家。我看到了鄉村振興的另一種力量——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與信任,這種力量是推動鄉村振興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像陳青堯這樣通過暑期社會實踐“重新認識”池州的青年不在少數。7月18日,在池州市委組織部、市委人才工作局、團市委聯合主辦的“萬馬奔池”青年學子池州行活動中,中南大學學生何鑫深情地說:“來池州這段時間,我深刻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它不僅是一座風景秀美的山水之城,更是一座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化之城。”
中國石油大學學生何冉參加了池州市大學生實習“揚帆計劃”,在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任司法輔助人員,這段實習經歷讓他近距離了解了法院的日常工作,讓他感受到法律的莊嚴和神圣,收獲滿滿。
7月,來自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等110余所高校的1500余名優秀學子,在池州市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們對池州的了解愈發深刻而全面,并在心中留下了鮮明印記。
“萬馬奔池”注入“青”動能
“之前我也在這里度過了難忘的假期,現在也想為他們帶來一個溫暖、快樂的暑假。”十余年前,南京工程學院學生宋子鵬曾是東至縣“田園課堂”的學生,如今,他已經連續兩年參與“田園課堂”教學工作,從維持紀律、輔導作業,到手把手教手工、下棋,他正用實際行動將這份愛心接力傳遞。
為進一步提升暑期社會實踐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團市委不斷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內容,解決基層真問題、培養青年真本領,努力為青年學子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精準服務群眾需求。
針對基層需求,全市各級團組織開設“愛心托管班”“田園課堂”等93個暑期托管班,組織返鄉大學生志愿者為2327名雙職工子女提供課業輔導、安全自護、音樂賞析等課程,有效緩解暑期孩子“看護難”問題。
針對青年實踐,團市委精心打造“萬馬奔池”品牌矩陣,舉辦招才引智高校行、青年博士圓桌會、青年學子池州行、青年學子人才沙龍等活動,定制紅色教育研學線、非遺文化傳承線、鄉村振興實踐線等主題路線14條,吸引43所高校的59個專業團隊來池開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同時,為提升學子實踐的成效性,該市聚焦池州產業升級需求,吸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團隊,圍繞“硒”、九華黃精、鎂鋁輕合金等優勢產業開展深度調研四次,形成涵蓋人才供需、技術升級等內容的系列調研報告,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青春動能。
“靈魂工程”筑牢信仰之基
7月8日上午,在池州烈士陵園,十余位中國科大學子在革命烈士紀念塔下默默駐足,待兩位青年學子將花籃放在塔下后,他們繞塔一周,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隨后,他們走進烈士紀念館參觀。
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韻傳池”社會實踐團暑期實踐活動的一幕。近年來,團市委充分利用本地紅色教育資源,組織青年學子參觀池州烈士紀念館、池州·上海小三線歷史展覽館等地,通過實地參觀、聆聽講解、重溫歷史,讓青年學子在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的過程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偉大情懷,進一步增強了愛國情懷和歷史使命感。
“在青年成長成才的征途中,思想引領是首要任務。只有讓青年學子在思想上‘紅’起來,才能在行動上‘實’起來”。團市委工作人員表示,池州市將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暑期社會實踐的“靈魂工程”,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
高校團隊在池州市調研
何冉在市法院工作
實踐錄
今年暑期,我有幸成為青陽縣蓉城鎮大學生兼職團委副書記。在過去的十幾天里,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每一次騎車去村部的路上,我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路旁綠油油的稻田和越修越好的道路。這些變化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讓我看到了鄉村美好的未來。
“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深知自己肩負著時代賦予的使命。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堅定的信念,深入了解鄉村振興的內涵,用實際行動為這片土地貢獻自己的力量。
□安徽工程大學 陳青堯
當夏日的車轍碾過鄉間小路終于將我帶到新中村時,作為青陽縣蓉城鎮大學生兼職團委副書記,我深知肩上承載著共青團“橋梁”的使命正從理論走向實踐。“新中種花,精彩一夏”暑托班是為鄉村孩子們播撒知識種子的良田,也是我們青年黨員在基層泥土中扎根、抽穗的珍貴苗圃。校地協作的雙向賦能之路,在每一日汗水與歡笑交織的實踐中變得愈發清晰而堅實。我在協調課程資源、保障活動落地中真切體會到共青團在鏈接高校智力資源與鄉村實際需求上的關鍵作用——它讓高校的“所能”與基層的“所需”實現了精準對接。
□亳州學院 吳鈺權
小時候,我曾是“田園課堂”的學員,在志愿者哥哥姐姐的陪伴下度過溫暖假期;如今,我連續兩年以志愿者身份回到這里,用行動傳遞這份愛。高考結束后,我第一時間報名成為志愿者。今年夏天,我帶著更豐富的經驗重返快樂班,為孩子們講紅色故事、上心理健康課。課間看他們玩著我兒時的游戲,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最讓我觸動的是,一個孩子悄悄問我:“能不能每節課都來教我們?”這份純粹的認可,讓我無比幸福。從曾經的學員到如今的志愿者,快樂班見證了我的成長,也讓我明白:愛像蒲公英的種子,當年志愿者播撒在我心中,如今我要讓它飛向更多孩子的心田。這段經歷不僅治愈了我的童年回憶,更讓我懂得了奉獻與傳承的意義。
□南京工程學院 宋子鵬
書記說
以優質服務保障青年學子實習實踐
□團池州市委副書記 夏文軍
青年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一直以來,池州市高度關注、熱忱歡迎廣大青年學子來池開展社會實踐,形成以共青團為主導、多部門協調聯動的保障支撐體系,每年都為青年學子創設多樣化的實踐項目和實習崗位。
從“需求摸排——崗位匹配——過程管理——離崗評估”的全周期服務,到紅色教育研學、非遺文化傳承、鄉村振興實踐等主題路線定制,從“愛心托管班”“田園課堂”等社會服務平臺搭建,到聚焦發揮專業優勢助力開展深度調研,每一項都能讓學子們真切體會到這座城市對青年成長的全力托舉。
在實踐中,青年學子們親身體驗千載詩城的文化魅力,目睹名山秀水的驚艷壯美,觸摸創新發展的時代脈搏,感受獨具特色的風土人情。社會是最大的課堂,實踐是最好的老師,相信經過這么一段“與自然對話、與精英切磋、與群眾交心”的實踐歷程,可以有力引導學子們更加自覺主動地向下扎根、向上成長,鏗鏘作答“何以青春”。我們將持續搭好連通校地的“橋梁”,也期待更多的青年學子來池參觀交流。(通訊員 余 成 黃 菁 見習記者 陳 璐)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