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清晨的淮河蚌埠段,寬闊的水面映著朝陽,粼粼波光中貨船緩緩駛過。岸邊綠道上市民慢跑的身影,與遠處起重機林立的臨港產業園構成一幅動靜相宜的畫卷。8月25日,由安徽省委網信辦、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辦的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瀾·行走淮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此啟動,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記者隨采訪團實地探訪這座正從“跨河發展”邁向“擁河發展”的淮畔明珠。
大河重光:治理之功守護安瀾畫卷
站在蚌埠閘觀景平臺,但見28孔節制閘如巨臂環抱淮河,調控著上下游水位。“這里是淮河干流承上啟下的重要控制性工程,流域面積12.1萬平方公里。”安徽省蚌埠閘工程管理處副主任李潔指著數字化調度大屏介紹,“通過科學預泄、精準調控,我們既保障防洪安全,更為沿線千萬畝農田和城鄉供水筑牢屏障。”
數據見證擔當:2022年夏秋連旱期間,蚌埠閘為保供水,水電站累計停機105天,減少發電約1800萬度,雖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90萬元,卻換取了16.58億立方米的寶貴水資源。“每度電的犧牲,都是為了流域百姓的飲水安全和糧食安全。”李潔說。
下游642米長的魚道工程成為生態治理的生動注腳。透過觀景廊道的玻璃窗,可見水流通過58個隔板緩速而下,為洄游魚類開辟生命通道。這項融入引江濟淮工程的生態補償措施,讓鰱、鳙等魚類得以逆流而上,維系流域生物多樣性。
“靚淮河”工程更是蚌埠治淮的典范之作。蚌埠靚淮河水利投資集團副總經理侯延峰站在濱河公園觀景臺指向兩岸:“通過切灘拓槽,主河道從枯水季不足200米拓寬至500米,新增蓄水480萬立方,終年呈現‘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氣勢。”工程實施以來年凈化污水912.5萬噸,淮河干支流水質持續改善,更為城市更新挖潛2.7萬畝可增值土地。2023年,該工程被生態環境部作為全國首個“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示范案例推廣。
綠意新生:生態之變激活發展動能
臨港產業園的蛻變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片53平方公里的土地曾長期戴著“行洪區”的帽子,2013年解除防洪限制后,迎來涅槃重生。園區相關負責人指著規劃圖介紹:“我們聚焦電子信息、非金屬新材料等主導產業,現有工業企業50余家,2024年規上工業產值達45億元。”
在弗迪電池生產車間,智能化生產線正高效運轉;奧福科技園內,工人們忙著調試新設備。產業集聚度持續提升的背后,是生態優先的發展邏輯:集中污水處理廠、供熱設施加緊推進,32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植入綠色建筑理念,26萬平方米的智能制造產業園二期建設工地上,塔吊正吊裝光伏發電板。
向西15公里,中國傳感谷正演繹著“綠智融合”的新故事。MEMS核心器件產業園無塵車間內,芯動聯科技術人員正在檢測高性能慣性傳感器。“我們依托‘435’產業體系,打造智能傳感器全產業鏈。”園區負責人表示,目前已集聚重點企業23家,形成從晶圓制造到終端應用的完整生態。窗外,中央創新園工地樁基轟鳴,這片2100畝的土地將建成國內一流的智能傳感器產業集聚區。
生態投入正轉化為發展優勢。蚌埠港中誠國際碼頭,集裝箱卡車穿梭不停。安徽蚌埠淮河船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長春介紹:“2020年以來年均過閘量超6000萬噸,是淮河流域通江達海的重要動脈。”今年1月上線的“皖航通”APP,讓船民實現“不停船、不上岸”辦理過閘,數字化賦能綠色航運。
脈動未來:文化之韻鑄就城市靈魂
淮委治淮陳列館內,1951年毛澤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題詞蒼勁有力。展柜中泛黃的治淮圖紙、測量儀器,訴說著七十余載治水歷程。“這是淮河流域三維數字沙盤,直觀展示治淮工程體系。”講解員啟動按鈕,燈光點亮整個流域模型,閘壩、水庫、行蓄洪區相繼閃爍。
館內一組對比照片引人駐足:一張記錄1950年洪水淹沒農田的慘狀,一張展現今日淮河安瀾的秀美畫卷。“淮河治理不僅是一部防災減災史,更是一部生態文明建設史。”陳列館相關負責人說,2023年完成升級改造后,新增的互動系統讓觀眾可直觀感受洪水淹沒范圍變化,理解治淮工程的深遠意義。
文化傳承在與時俱進中煥發新生。傍晚的“靚淮河”景區,市民在親水平臺散步嬉戲,灘地公園里兒童追逐嬉戲。來自河南的貨船船長陳師傅告訴記者:“以前過閘要上岸排隊,現在手機一點就辦妥,等待時還能欣賞兩岸風景。”淮河從過去的交通阻隔變成如今的生態廊道,文化紐帶。
站在長淮衛大橋極目遠眺,淮水東去,舟楫穿梭。左岸是千年淮鹽文化的沉淀,右岸是傳感谷的現代化樓群;上游船閘保障著航運暢通,下游魚道守護著生態平衡。這條曾經水患頻仍的大河,正成為滋養區域發展的幸福河——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大文章,正在淮畔大地揮毫潑墨。(記者 張賢良)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