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淮河在蚌埠穿城而過(央廣網發 陳昂攝)
央廣網蚌埠8月27日消息(記者徐秋韻)千里淮河,蜿蜒東流,在安徽蚌埠穿城而過,陪伴著這座城市發展變遷。如今,蚌埠經歷著從治淮到靚淮的華麗轉身。央廣網記者近日跟隨“千里淮河今安瀾·行走淮河”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安徽蚌埠,探訪這座“淮河上的明珠”城市如何走出一條淮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一座閘守護淮河安瀾
初秋的淮河蚌埠段,水波蕩漾,來往船只穿梭其間。在蚌埠閘工程管理區,樹木蔥郁,景色宜人,這里已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作為國家水網重要結點工程,蚌埠閘樞紐工程位于千里淮河中游,上距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約160公里,是淮河干流承上啟下的重要控制性工程。
蚌埠閘的調度是一門科學藝術,據安徽省蚌埠閘工程管理處副主任李潔介紹,根據蚌埠閘控制運用辦法,閘上正常蓄水位控制在17.50米~18.00米。干旱期及用水高峰期,經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同意,閘上水位可適當抬高;預報沿淮有強降雨時,閘上水位可降到17.5~17.00米;當預報淮河將出現洪水時,可進行預泄,盡量降低閘上水位。
蚌埠閘(央廣網發 尤靖文攝)
與水利樞紐配套的船閘系統也經歷了蓬勃發展。1961年,一線船閘正式通航;2007年,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投資興建了蚌埠復線船閘;2020年以來,年均過閘量超6000萬噸,年過閘船只近4萬艘次,成為淮河流域通江達海和助力皖北地區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水運大動脈。
蚌埠船閘還見證了蚌埠從“治水”到“智水”的轉變。2024年,被船民譽為“水上ETC”的“皖航通”智能系統上線。蚌埠淮河船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長春介紹,“水上ETC”讓過閘如行云流水,船不用停、人不上岸,只需指端輕點,便能完成登記、繳費、排期。
昔日防洪要地今變產業熱土
8月24日,淮河干流規模最大的專業舾裝碼頭——蚌埠港中心港區長淮衛作業區臨港產業園船舶配套碼頭工程順利通過交工驗收,經開區臨港產業園“港產城”融合發展又邁出關鍵一步。
臨港產業園位于蚌埠市東部,主要基于蚌埠長淮衛鎮全域開發建設。16年前,水利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聯合批準《淮河干流行蓄洪區調整規劃》,將包括位于蚌埠市境內的方邱湖在內的部分行洪區調整為防洪保護區。2013年,長淮衛鎮摘掉“行洪區”帽子后,啟動臨港產業園規劃建設前期工作。2021年,臨港產業園建設全面提速,向著產、港、城一體的現代化新城不斷邁進。
臨港產業園(央廣網發 陳昂攝)
目前,基于臨港片區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優勢,蚌埠經開區規劃利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一個核心城區15平方公里,人口13萬,“港城一體、產城一體、城鄉一體”的現代化新城。
十余年來,臨港片區內園區聚焦電子信息、非金屬新材料、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統籌傳統升級與新興培育,已集聚工業企業50余家,培育規上企業9家。弗迪電池、奧福科技等龍頭企業相繼落戶,2024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45億元,2025年1-7月同比增長6.3%。
作為臨港產業園承載主體的長淮衛鎮,在2025年安徽省綜合實力百強鎮名單中位列第27位、全市第2,較上年前進35個位次。從城鄉交界地到現代化臨港新城,蚌埠借淮河之水、乘規劃之勢,全力推進“以產興城、以城促產”。
城水相融“靚”淮河
在蚌埠,行走在淮河堤岸,岸邊晨練、散步的市民多了,沿河地帶栽上了耐水性花草樹木,色彩繽紛的健身步道向遠處蜿蜒,一個個網球場、籃球場等“口袋公園”臨水而建。
然而,過去的淮河卻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淮河兩頭翹、中間洼的特性,以及多年分洪行洪蓄洪的影響,站立大堤看淮河像是一條大溝。同時,河道灘地亂搭亂建、亂耕亂種,放牛放羊,偷倒垃圾等,蚌埠主城區段淮河成為城市臟亂差的集中帶。
蚌埠打造“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園(央廣網發 陳昂攝)
2021年以來,蚌埠遵循城市發展規律、順應兩岸民心所向,提出“以淮河為中心,東西拓展、擁河環湖、南岸提質、北岸擴容”的城市發展思路,實施主城區淮河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靚淮河”工程、建設跨淮河通道、打造淮河北岸城市組團及核心片區“三步曲”戰略。
“靚淮河”工程西起懷遠荊涂大橋,東至長淮衛大橋,全長26公里,治理面積52平方公里,以“一川清、兩灘靚、三脈通、十景紅”為總體布局,實施包括河道切灘、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濕地公園、體育健身等工程,塑造獨具韻味、彰顯活力的濱水都市發展帶。2023年,該工程被生態環境部作為全國首個“推進生態環境重大工程實施”典型示范案例發布推介。
蚌埠靚淮河水利投資集團副總經理侯延峰介紹,工程將城市閑置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源、發展資源,為城市更新挖潛了2.7萬畝可增值土地,可實現出讓收益總計超70億元,有效撬動了多種業態協同融合發展。
淮河之上,延安路淮河大橋、司馬莊路淮河大橋等多座跨淮河大橋將進一步提升淮河兩岸互聯互通水平,蚌埠城市發展已由“背靠淮河,跨河發展”向“面向淮河,擁河發展”轉變。
如今,蚌埠市通過系統性的規劃和實施,實現了淮河治理從單一防洪功能向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并重的轉變。淮河已然成為蚌埠市民親水、戲水、樂水的幸福河。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