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建設,合肥高新區是核心承載區。2020年9月,安徽自貿試驗區正式揭牌,并以鮮明的科創特色在全國各自貿試驗區受到關注。而合肥高新區,正是“科創自貿”建設重要區域。
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范區,這一對“國家戰略CP”,會有什么戰力?在合肥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貿試驗區發展規劃、產業和資源要素等對接融合,正在釋放出“1+1>2”的倍增效應。
合肥高新區作為重要區塊,堅持以制度創新推動“科創+產業”發展,重點圍繞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產業發展兩條創新主線,持續強化土地、人才、金融等創新要素保障,打通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集聚地之間的鏈接,初步形成了具有高新特色的“雙自聯動”建設路徑。
落地全國首個智能無人車公開道路商超配送模式、成立長三角首個量超協同創新中心......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型開放功能與自創區的科技產業創新功能聯動,“雙輪驅動”下,安徽科創活力滿滿。
賦予更大改革自主權
合肥高新區繁忙的街道上,三輪車般大小的無人配送車常穿梭于車流之中,成為一道獨特風景線。
四維圖新、科大國創、海康威視、白犀牛、中科星馳、中科智馳......一大批智能網聯汽車企業聚集。這些企業探索無人駕駛技術,必須接受真實道路測試的嚴格考驗。
“自貿試驗區賦予了我們更大改革自主權,幫助我們打破部門職責、信息壁壘,在安徽省率先開放路權,給企業開展場景測試。”合肥高新區自貿局相關負責人說。2022年,合肥高新區成功完成全省首個智能無人車公開道路測試,落地全國首個智能無人車公開道路商超配送業務模式。
白犀牛智達(合肥)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7月落戶合肥高新區,目前在合肥部署智能無人車近100臺,完成測試里程數超200萬公里。公司負責人說:“這種公開道路測試能夠提供復雜的場景訓練,對企業而言是智能無人駕駛技術從‘實驗室驗證’邁向‘真實場景落地’的關鍵一步,對于我們突破人工智能算法瓶頸尤為重要,既能加速技術成熟,也能為商業化鋪路。”
得益于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合肥高新區如今不斷加大場景應用支持力度,加速創新成果就地轉化、就近應用,為企業產品迭代升級提供更多創新“試驗田”。據了解,今年將打造30個標桿性城市應用場景,推動30個產業場景項目合作。
建立全國首座量子示范變電站,實現量子技術在電力行業產業化應用的重大突破;發布新一代通用智能體平臺Thingo,標志著中國團隊自研智能體技術從“單一交互”邁向“多維協同”全新階段......
“雙自聯動”政策疊加優勢下,合肥高新區科創成果不斷涌現,已基本形成“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新興產業”的科創體系,并且,集聚了量子國家實驗室、深空探測實驗室等一批大科學工程和設施集群,中國科大先研院、中科合肥創新院等22家新型研發機構,不斷攀越科創高峰。
科創領域從“分糧”到“分田”
下好創新“先手棋”,是自主創新示范區的使命任務。自貿試驗區建設,重在探索制度創新成果。
同樣是“創新”,有何不同?
簡單理解,可以把科技創新形容為“沖鋒陷陣”,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而制度創新就像是“運籌帷幄”,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程度地調動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釋放創新活力。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全面部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
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例,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的路徑太過漫長,被業界稱為“死亡之谷”。
“死亡之谷”,其實就是體制機制障礙,需要制度創新來解決。
對此,在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核心功能加持下,合肥高新區依托中國科大,開展“賦權+轉讓+約定收益”的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在國家賦權改革試點的基礎上,以技術轉讓方式,讓科研團隊擁有了完整的科技成果使用權和處置權。學校不持有股權,但可以通過“合同約定”方式享有科技成果轉化帶來的未來長期收益,在科創領域率先實現“分糧”到“分田”的突破。該改革案例入選了國務院“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第二批典型案例”。
制度創新,重在解決科創中的共性問題。
如何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合肥高新區開展試點,對科技成果以無形資產作價入股方式實施轉化的,在給予技術發明人股權激勵基礎上(激勵不低于70%),創新成立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技術管理人員持股平臺,將不低于10%的股權獎勵給持股平臺,形成技術發明人、技術管理人、新型研發機構7∶1∶2股權分配模式。
帶著“為地方謀發展,為國家試制度”的使命任務,技術管理人員股權激勵模式、新型研發機構股權投資改革......一項項制度創新成果涌現在合肥高新區,掃清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制度障礙。
“我們以制度創新推動‘科創+產業’發展,重點圍繞科技成果轉化、賦能產業發展兩條創新主線,持續強化土地、人才、金融等創新要素保障,加快開展先行先試,打通科技創新策源地和新興產業聚集地之間的鏈接。”合肥高新區自貿局相關負責人說,現已初步形成具有高新特色的“雙自聯動”建設路徑。
據了解,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合肥片區還圍繞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科技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構建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職稱評審綠色通道,推出量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創新舉措,推動量子技術發明專利審批“綠色通道”等試點任務落地實施,為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通堵點。
合肥市相關方面負責人介紹,作為安徽自貿試驗區的重要片區,合肥將把“科創自貿”作為立足點,著力打通“0—1”“1—10”“10—100”三個科創產業融合發展階段的堵點卡點,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最大增量”。
放大“科創自貿”特色優勢
有了合肥高新區先行先試的探索,如今,合肥越來越多地方探索路權開放,無人駕駛的快遞車奔跑在合肥的大街小巷。
“雙自聯動”政策疊加優勢,使各項制度創新成果加速復制到其他區域。反之,其他區域難以突破的創新需求,也可以利用“雙自聯動”優勢,在兩區疊加的區域進行先行先試探索。“雙自聯動”區塊,肩負著更重的改革創新使命。
上海自貿試驗區,是我國首個自貿試驗區。這個開路先鋒,也是最早開展“雙自聯動”探索的地區。廣東等先行地區也在開展“雙自聯動”探索,將其作為推動區域發展的重要抓手。
安徽自貿試驗區自誕生之日起就以“科創自貿”為發展特色,經過5年的發展建設,在推動制度型開放、產業鏈創新、深層次改革等方面都走在前列。
《合肥高新區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 推進“雙自聯動”發展若干政策》從支持自貿試驗區建設、鼓勵科技成果轉化、優化自貿試驗區營商環境三個方面,出臺了10項制度性創新政策。目前,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高新區塊共形成90余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6項在全國復制推廣,41項在全省復制推廣。
今年印發的《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統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聯動發展,選取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探索。“雙自聯動”已經成為國家推動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的重要著力點。
安徽自貿試驗區自2020年獲批建設以來,充分依托“科創+產業”特色優勢,推進自貿試驗區與自主創新示范區政策聯動、產業聯動、要素聯動、平臺聯動“四個聯動”。
安徽省自貿辦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安徽自貿試驗區將深入貫徹落實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深化探索“雙自聯動”安徽模式,持續放大“科創自貿”特色優勢,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促進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自貿力量。
■ 本報記者 彭園園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