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臨淮泥塑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晨晨在霍邱縣臨淮泥塑藝術館的工作室里雕刻泥塑作品。
6月24日,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界首彩陶非遺傳習所制作界首彩陶。
7月8日,在淮南八公山腳下的大泉村,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作坊里制作豆腐。
7月25日,在亳州市譙城區江寧會館,二夾弦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付紅偉(右一)為游客表演二夾弦。
6月25日,在太和板面非遺傳習基地,太和板面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李巍(中)教徒弟制作太和板面。
7月22日,在阜南縣黃崗鎮安徽紫億工藝品有限公司,阜南柳編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孫傳貴(中)在向柳編愛好者傳授柳編技藝。
8月14日,濉溪皮影戲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翟永強(中)在濉溪老街皮影戲館教小朋友們表演皮影戲。
大江大河的生命力在于流動,在于更新。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促進了各種文化的交融,產生民間記憶的堆積、民間智慧的傳遞,成就了今天的我們所驚嘆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所采擷的傳承場景。
淮河作為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南北各地人文資源哺育出淮河流域豐富的文化樣態,嗩吶高亢、鑼鼓激烈,民歌抒情、舞姿翩然......皖北僅地方戲就有豫劇、梆子戲、泗州戲、淮北花鼓戲等9個之多;剪紙、雜技、書畫、柳編等獨具地方特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而整個淮河流域非遺代表性項目寶庫,包括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醫藥、民俗等所有非遺類別,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
彩陶泥塑是指尖的絕活,將一個普通生活物件,雕琢成一個淮上美學符號,而年輕的傳承人接過衣缽、磨煉匠心,在技藝延續的同時,也完成了視野的拓展。花鼓燈曾是淮河兩岸百姓生活中古老質樸、優美矯健的重要民俗儀式,而當鄉村舞步踏入城市舞臺,專業藝術團體在表達內容、表現形式上有突破,“見人見物見生活”,與時代并肩同行,體現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核心理念。
文化是一個地區的靈魂,也是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多姿多彩的淮畔非遺,是深沉的淮河文化中格外靈動的生活表達,當下正成為特色文化產業、文化旅游、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文化資源。如何讓淮河流域的非遺技藝更多走向實用化、市場化,在當代傳播語境下展現風采?
非遺的核心內涵與文化價值,需要我們珍視和維系,在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挖掘闡釋其蘊含的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讓非遺成為傳播淮河故事的載體。非遺的品牌樹立與發展,需要我們探索與創新,從傳承人到“合伙人”,多元主體合作拓展發展模式,讓非遺的“朋友圈”越來越大,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記者手記
兩個多月來,行走在淮河兩岸,散落在岸邊的非遺讓淮河文化的脈絡在我們腦海里一點點清晰起來。
淮河邊有泥與火的對話:界首彩陶傳承千年;淮河邊有杞柳條上的生存哲學:阜南與霍邱的編織密碼在這里呈現;淮河邊有舌尖上的美食記憶:太和板面的筋道與豆腐的柔韌相得益彰。淮河孕育了古樸的藝術圖騰,泥塑與皮影共生;淮河兩岸舞蹈戲曲生生不息,花鼓燈、二夾弦和泗州戲薪火相傳。
在淮河支流潁河南岸界首市的窯廠里,76歲的盧群山興致勃勃地帶我們參觀黃膠泥的儲藏間,“淮河岸邊的黃膠泥黏性剛好,含鐵量較高,在素燒階段氧化形成磚紅色,這是界首彩陶的基底。”
行走在霍邱縣臨淮崗鎮的杞柳林里,潘勘回憶過往:“淮河兩岸適宜杞柳生長,以前用杞柳條編筐是為生計,現在編的是藝術品。”如今阜南與霍邱的柳編工藝品已走出國門,收獲全球訂單。
在太和縣城的板面非遺傳習基地,恰遇前來學習的山東臨沂郯城縣的18歲小伙劉文闊。李巍耐心演示摔打板面,又手把手教他35種香料配比。他笑言:“太和板面寬厚的面條、濃郁的鹵味正是淮河兩岸人民粗獷豪爽、慷慨實在的性格寫照。”
在淮南八公山腳下的大泉村,老作坊的蒸汽氤氳間,胡學兵正彎腰翻看著剛做好的豆腐。他說:“河灘上的大豆吸飽了礦物質,做出的豆腐能照見人影。”
在臨淮泥塑藝術館,李晨晨用淮河淤泥塑造出鄉土農耕的生活場景。泥坯中摻入淮河特有的紅泥,經自然風干后呈現鐵銹般的暗紅。
這些非遺,像被時間沖散又重組的文化碎片,在當代語境下演繹了淮河文化的活態傳承。這些帶著淮河文化基因的藝術,正在完成從生存工具到文化符號的蝶變。這些生長在泥水褶皺里的非遺,將以更輕盈的姿態駛向更遼闊的天地。
(本報記者 王蘭蘭 晉文婧 關敬生 實習生 李諾 攝影報道)
id="">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