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安徽蕭縣7月11日電 題:安徽蕭縣伏羊文化節:仲夏的美食狂歡
作者 劉浩
7月11日,入伏,安徽省蕭縣水墨圣泉古鎮廣場,人潮涌動,來自天南地北的上千名食客,戴著遮陽帽、套著長筒防曬臂袖,在等待羊肉湯開鍋。
當日,蕭縣伏羊文化節應入伏時令開幕。
7月11日,以“伏羊情·蕭縣行”為主題的2023年安徽蕭縣伏羊文化節在該縣水墨圣泉古鎮廣場開幕。 中新社記者 劉浩 攝
蕭縣地處安徽北大門,別名“龍城”,被譽為中國羊肉美食之鄉。伏天吃羊肉、喝羊湯是當地的一種飲食文化,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伏羊節”。2017年,蕭縣伏羊宴習俗入選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蕭縣羊肉湯,不腥不膻,湯呈奶白色,湯面撒了一小撮香菜,喜歡吃辣的,再加點紅油辣椒,一碗湯,鮮辣濃香,喝完,大汗淋漓。
來自上海的食客張先生尤愛羊肉湯,得知蕭縣舉辦伏羊文化節,他專程坐高鐵提前一天趕來。比起湯鮮味美,他說,更愛這種上千人一起伏夏喝羊肉湯的熱鬧場面。
“中國人喝羊肉湯的歷史十分悠久,從‘羹’的造字淵源中,就能窺見一斑。”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蕭縣伏羊宴習俗代表性傳承人汪海洋說,羹,是從羔、從美的會意字,本意是美味的羊肉湯。
中國“五經”之一的《禮記》記載:“郊特牲,而社稷大牢。”意思是祭祀土谷之神,要供奉大牢,而大牢指的是豬、牛、羊。
無論是從羹字溯源推論,還是從古籍查證,都能反映中國古人喜食羊肉。而作為漢文化發祥地之一的蕭縣,把這一飲食習俗以節慶的形式傳承至今,還有另一緣由。
蕭縣一帶流傳著“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諺語。“這反映了伏羊文化節傳承的民間基礎。”蕭縣中醫藥學會會長、安徽省中醫藥學術流派“蕭縣王氏骨傷”代表性傳承人王謙說,“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也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通過進食溫補的羊肉,能提高自身免疫力。針對身體虛寒的群體,三伏進補效果比較好,叫冬病夏治。”
蕭縣羊肉湯之所以廣受歡迎,在汪海洋看來,還得益于當地少膻肉嫩的白山羊品種和烹制技法。他說,熬煮羊肉湯要首選七到八個月齡的羔羊,羊骨要提前采用循環流水浸泡,接著下鍋時,控制好羊骨和水的比例,然后用文武之火燉煮,一般在四到五個小時,羊骨中膠質熬出,湯即成奶白色,且肉質松軟可口。
蕭縣當地羊肉館眾多,各家餐館發揮白山羊各部分的肉質特色,不斷開發出新菜品菜肴,有魚咬羊、五香羊肉、麻辣羊拐、香辣羊腿、全羊宴等。全縣“羊飯店”遍布,已形成圣泉寺、丁里鎮、篩子泉和龍城鎮“四大羊美食集群”。
今年蕭縣伏羊文化節將持續至8月上旬,為期一個月。在這期間,蕭縣還將舉辦伏羊吉祥物巡街、百名畫家畫伏羊、梆劇團戲劇專場演出、青年歌手大賽、葡萄采摘等30多項系列活動。
據了解,蕭縣縣委縣政府還將以節慶為媒,以羊會友,用一碗“飽含鄉情”的羊肉湯宴請八方來客,為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牽線搭橋。(完)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