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洽,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靠著一顆小小的瓜子,做到了年產值超71億元。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洽洽食品用20多年的時間將中國瓜子做出了文化、做到了極致。
紅海創業一炮打響
1999年9月,江南大學畢業,在合肥創業的陳先保正式將自己獨創以煮代炒工藝的香瓜子產品推向市場,起了個響亮的名字“洽洽”,并于兩年后成立了安徽洽洽食品有限公司。當時,全國成規模的炒貨企業已經有500多家,形成品牌勢能的也有50多個,而且小作坊不計其數,在這種行業里連生存都很困難,還要殺出條血路,談何容易?
為了把洽洽的品牌打出去,陳先保使出了4個營銷妙招:首先,創新推出棕色牛皮紙搭配中國紅圖樣包裝,有別于其他瓜子品牌的同時,既不失傳統韻味,又頗有質感;其次,文創產品是品牌營銷的另一“助燃劑”,在每包洽洽瓜子中放置文化卡片創新玩法,消費者在品嘗瓜子的同時,還可以品嘗文化,與消費者產生互動,“有卡片的瓜子”形象深入人心;第三,設置“開箱有禮”活動,小小的“心機”很快俘獲了各級經銷商的心;第四,于2000年,他力排眾議,突破營銷壁壘,借錢400萬元在央視打廣告,此后洽洽瓜子在國內“一炮而紅”,2000年,洽洽銷售額成倍增長,突破1億元,2001年則暴增至4億元。
一時間,洽洽徹底火了,廠外等著拉貨的車輛排出去上百米遠,工廠車間常年晝夜不歇,可產品依舊供不應求。2008年,洽洽的銷售額首次突破20億元,行業霸主的地位再也無人能撼動。2011年,洽洽在深交所上市,被譽為“堅果炒貨第一股”。插上了資本的翅膀后,洽洽又陸續開發了花生、蠶豆、薯片等一系列休閑食品,產品不僅“飛”出了安徽,還“飛”出了國門,遠銷東亞、東南亞、歐美等70多個國家和地區。
科技創新引領潮流
從“改炒為煮”的香瓜子風靡全球,到風味瓜子引領行業風尚,再到每日堅果品類開創第二成長曲線,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近年來,洽洽在工藝、技術、生產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完成了從“制造”到“質造+智造”的產業升級,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授予“堅果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單位”,被農業農村部認證為“國家堅果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也是堅果行業第一家入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業。
“雖然我們是一家食品企業,但地處科技創新之都合肥,始終堅持用科技的力量推動高質量發展。”洽洽食品相關負責人表示,合肥市對民營企業積極幫扶,從鼓勵企業增產增收、支持企業技術升級、強化用工服務等方面推進針對企業的政策支持,指導企業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資金、政策等支持,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比如去年通過合肥市經發局的政策推送與解讀,洽洽在積極申報獲得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的同時,申請到了安徽省制造強省建設政策補助100萬元的項目資金,促進了企業的發展。
企業以“質造”為核心,在全產業鏈貫徹“新鮮戰略”。從原料到運輸、存儲、加工、包裝等環節進行全面攻關和創新。參與研發的“干堅果貯藏與加工保質關鍵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承擔了省重大專項“油性堅果產品提質增效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智能化生產應用”研究,聯合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掛牌成立益生菌研究所,與浙江農業科學院聯合成立中國輕工業堅果營養健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打造“有技術、夠新鮮”的安全食品。
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加快數智化變革與轉型。全產業鏈的智能化改造,特別是自動化、數字化工廠應用的生產線建設,在對工藝流程進行優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與生產設備制造商的協同研發,如聯合國際知名廠商開發專業堅果烘焙設備,八段精準控溫,低溫輕焙,更能激發堅果酥脆口感等,實現了從風選、煮制、干燥,到烘烤、精選、包裝等生產全過程的智能化。專注堅果賽道,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安全、新鮮、營養、美味的產品。洽洽較早洞察到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率先提出讓堅果“從零食到膳食”,推動行業邁入發展的新周期。
聯農帶農增收致富
為了保證產品源頭質量,洽洽在安徽、新疆、甘肅、內蒙古和東北等主產區擁有100多個種植基地。每塊基地每年穩定產出原料約1200噸,畝產在200~250公斤之間。每一顆優質的葵花籽,都源自洽洽對全產業鏈的精心打造。從選種開始,洽洽選育出符合口感與品質標準的種子。這些種子被送往全國各地的種植基地,通過科學的栽培管理技術和嚴格的品質把控,確保每一株向日葵都能茁壯成長,產出高質量的葵花籽。
為保障農戶利益,洽洽采用預約訂單模式與種植戶合作,提前簽訂預約合同,明確種植品種、面積和原料價格。通過訂單農業模式,不僅解決了農戶賣原料的難題,還為他們提供了種植管理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種植積極性,讓農戶能夠安心種植。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農戶季曉輝近年來與公司合作連續簽訂葵花籽預約訂單,成為“企業+農戶”模式的深度受益者。2023年,他帶動周邊農民一共種植了3800畝“363系列”葵花,2024年擴種至4500畝,種植區域從西拉沐淪蘇木延伸至大板鎮。訂單保障畝年均收益500~1000元;該模式既穩定公司原料供應鏈,又破解農戶“豐年難銷、歉年虧損”的困境,真正實現“企農雙贏、共促振興”。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