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靜
劉甫葉是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青峰村村民,他過去四處打零工謀生,如今在家門口的鄉鄰物業青峰雅苑小區從事保潔工作,不僅收入穩定,還能兼顧家庭。近年來,肥西縣創新安置小區物業管理服務“鄉鄰模式”,不僅讓上千名像劉甫葉這樣的失地農民在家門口端穩了就業飯碗,更通過物業管理和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為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鄉鄰模式”立足鄉村安置點,通過深化村企合作、激活人才力量、探索降本增效、完善便民服務等舉措,成功破解城鎮化進程中安置小區就業難、管理難、服務難等治理痛點,讓搬遷群眾實現從“住有所居”到“居有所樂”的跨越式轉變,走出了一條“城市反哺農村、服務促進治理、就業帶動振興”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村企合作共發展,就業增收有奔頭。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因征地拆遷和城市擴容產生的失地農民普遍面臨就業增收難題。肥西縣以“萬企興萬村”行動為指引,創新“國企+村集體+失地農民”模式,拓展了秩序維護、環境保潔、工程維修、綠化養護等行業1800個就業崗位。截至目前,相關企業已與11個鄉鎮60個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勞務合作協議,年合同金額達5800萬元,助力村集體經濟和失地農民雙增收,真正實現從“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發展”轉變,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用好人才智囊團,基層治理添活力。為有效破解物業管理難題、凝聚基層治理合力,肥西縣不斷探索協商服務機制,積極吸納70余名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老黨員、退職村干部和返鄉能人等鄉村人才,充分發揮其人熟、地熟、村情熟的優勢,創新建立物業管理聯席會議制度,持續深化社區和物業常態化溝通協作。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依托物業聯席會議機制成功化解鄰里糾紛57起,解決飛線充電、車輛亂停亂放等治理頑疾380余件,有力推動基層治理從“單向管理”向“多元共治”轉變。
深挖內潛降成本,盤活資源增效益。肥西縣堅持以“抓降本、求增效、重提質”為抓手,高效盤活閑置資源,不斷探索降本增效新路徑,多措并舉實現服務品質與經濟效益雙提升。在場地資源上,充分利用小區架空層等現有閑置場地,通過創新改造和共建共享,為業主提供茶余飯后的好去處。在設施配置上,秉持“能自制不購買,能自修不外委”原則,積極開展小改革小發明活動,自制晾衣架等設施,節約成本72.8萬元;在人員配置上,推行一專多能、一崗多職模式,為安置小區配備60名兼職綠化工,每年可節約綠化養護費用超百萬元。
黨建引領強服務,紅色物業暖人心。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相關企業以230名黨員、業務骨干為主體,打造“鄉鄰先鋒”服務品牌,成立志愿服務隊、助困先鋒隊、便民服務隊3支特色志愿服務隊伍,積極探索物業服務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新路徑,解決安置小區矛盾調解、環境衛生、安全隱患、便民服務等問題825件。針對高齡獨居老人,建立信息臺賬4110人,定期提供上門檢修、關懷幫扶,讓“紅色服務”觸達每個角落。
自2022年5月“鄉鄰模式”創建以來,肥西縣鄉鄰物業發展迅速。截至目前,在管安置小區82個,服務人口超18萬人,累計獲得各類錦旗280余面,在群眾中贏得了不俗口碑。下一步,肥西縣將積極推廣“鄉鄰模式”,推動所轄服務小區居民從安置向安居轉變,不斷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責任編輯:祁夢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