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藍的天空下,菜子湖畔,40畝萵筍種植基地上,一棵棵長勢旺盛的萵筍翠綠挺拔;巨石山下,一排排鋼架大棚錯落有致,俯瞰下去猶如一節節盛滿了致富希望的高速列車;艷椒種植基地里,人們忙碌的身影與田間機械的轟鳴聲交織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產業振興畫卷......近日,記者行走在宜秀區羅嶺鎮,到處涌動著特色農業發展的澎湃熱潮,一幅產業富民的生動畫卷正徐徐展開。
4月20日,村民在宜秀區羅嶺鎮姥山社區萵筍種植基地采收萵筍。 通訊員 袁楠 攝
“蔬”寫增收致富新前景
時下,正是萵筍采收的時節。走進宜秀區羅嶺鎮姥山社區的40畝萵筍種植基地,一棵棵長勢旺盛的萵筍翠綠挺拔,30余名村民在社區“兩委”成員的帶領下,正在田間地頭熱火朝天地采收萵筍,砍摘、打捆、搬運、裝車,現場呈現出一派繁忙熱鬧的豐收景象。
小萵筍大豐收,小鄉村大賦能。近年來,羅嶺鎮姥山社區充分利用豐富的土地資源,圍繞農業增效、群眾增收這條路子,通過土地流轉、帶頭種植、“企業+基地+農戶”等方式,因地制宜持續發展壯大蔬菜種植產業,探索出一套適應本地的蔬菜栽培技術,實現了“訂單生產、田頭交易”的種植模式,把萵筍產業發展成為富民產業、支柱產業,為鄉村振興聚能賦力。
“姥山社區今年種植的40畝春萵筍,每畝產量達到6000到8000斤,而且有效解決了本村30余人務工就業,預計本茬萵筍采完后為他們帶來務工增收10萬余元,增加村集體收入6萬元。”姥山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凱說,今年萵筍產業的銷售額將全部作為社區集體經濟前期開墾、后續土壤與技術改良以及科學管育資金,并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一年種三輪農作物,探索發展四季產業,讓村民們一整年都忙起來、有收獲。“在蔬菜基地干活,一天有80多元工資,還能照顧家庭。”務工村民江小風開心地說。
今年以來,姥山社區“兩委”不斷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有效途徑,把市場調研成果與實際情況相結合,與安徽盛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因地制宜謀劃應季蔬菜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利用產業鏈上游土地資源種植培育應季蔬菜,產業鏈中下游對接蔬菜批發市場、商超、電商直播平臺拓展銷售渠道,不斷鞏固蔬菜產業鏈,逐步實現規模化、集約化、訂單式發展,讓露天蔬菜種植成為姥山社區的富民產業。
緊握產業發展“金鑰匙”,叩開鄉村振興“致富門”。姥山社區目前已經種植了辣椒、有機花菜、甘藍、萵筍等蔬菜品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一步將種植豆角、美人椒等蔬菜品種,以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帶動村民富起來,讓錢袋子鼓起來。
共建共贏“椒”筑振興路
春日里,走進羅嶺鎮花元村的田野間,起壟完成的農田上覆蓋著銀白色地膜,綠意盎然的艷椒苗在陽光下舒展枝葉,黨員群眾忙碌的身影與田間機械的轟鳴聲交織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產業振興畫卷。“花元村黨委堅持黨建引領、黨員帶頭,通過開耕整地、深溝起壟、覆膜種植等標準化作業,在村部周邊打造30余畝艷椒種植示范基地,以‘小辣椒’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花元村黨委書記嚴輝說。
近年來,花元村黨委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將黨建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通過召開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廣泛征集群眾意見,結合村內土壤條件及市場需求,確定艷椒種植為特色產業方向。村“兩委”班子帶頭成立產業推進小組,組織黨員、致富能手向專業辣椒種植專家學習種植技術,并邀請農業專家進村開展技術培訓,形成“黨委+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在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下,當地村民種植積極性高漲,首批100畝高標準種植基地完成落地。
為確保艷椒豐產豐收,花元村積極推廣現代化種植技術,采用旋耕機深耕松土提升土壤活性,按科學間距開溝起壟增強排水透氣性,覆蓋可降解地膜實現保墑抑草。駐村農技員全程指導水肥管理,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目前基地艷椒長勢喜人,預計畝產可達3000斤,較傳統種植模式增產約20%。“以前種地靠經驗,現在有黨員帶著學技術,產量和品質都上去了。”正在田間務工的村民查風南開心地說。
為解決銷路問題,花元村黨委提前謀劃市場布局,與池州、合肥等地生鮮市場、辣椒醬生產制造商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同時,該村積極對接胡玉美辣椒烘干車間,開發辣椒醬等深加工產品,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按當前市場價測算,花元村艷椒種植基地年產值預計突破60萬元,帶動脫貧人口和殘疾人群3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如今,火紅的艷椒不僅映紅了花元村的土地,更照亮了村民的致富路。嚴輝表示,下一步,將擴大種植規模至100畝,與小中圩400畝蓮藕種植基地、大沙河沿河聯合打造集觀光采摘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產業園,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邁上新臺階。
花元村的生動實踐,是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通過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動能,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鄉村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大棚經濟“棚”勃發展
近年來,羅嶺鎮鳳溪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黨組織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路徑,整合、盤活社區資源,推動“黨建+社區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大棚蔬菜產業,讓轄區群眾切實享受到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
“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推動社區集體經濟發展,帶動更多群眾就業。目前,鳳溪社區現有20畝大棚蔬菜,種植了黃瓜8畝、四季豆12畝。二期大棚項目也在如火如荼推進中,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可以完工并開展種植。”鳳溪社區黨總支書記金康林說,目前由于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嚴重制約了農村發展。為破解這一難題,鳳溪社區黨委因地制宜,結合實際,積極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建設蔬菜種植基地,大棚生態園的建成解決了群眾就近就業的問題。同時,社區優化大棚產業種植結構、科學施用肥料、嚴格控制農藥殘留,不斷提高蔬菜種植質量和產量,為蔬菜增產和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推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鳳溪社區大棚蔬菜生態園產業基地通過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和覆膜等措施,根據蔬菜的生長情況和天氣狀況調節營養輸送,結出的黃瓜不僅產量高、采摘期長、品質佳,而且清脆可口、綠色健康,深受果蔬采購商青睞。目前黃瓜已進入采摘季節,近期市場收購價可達到1.5元一斤。正在摘黃瓜的基地負責人開心地說道:“目前,我們基地種了8畝黃瓜,產量比較好,預計畝產12000斤左右,按照目前市場均價,這一茬預計收入14萬余元。”
農業產業發展,既是帶動農民增收和確保農村穩定的主要抓手,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鳳溪社區大棚蔬菜生態園產業的發展,不僅助力社區集體增收還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讓當地群眾真正實現了家門口務工,做到家庭與務工“兩不誤”,真正實現產業興、集體強、農民富。
(全媒體記者 汪秀兵 通訊員 魯娛 袁楠)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