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池州學院“赴安慶市潛山瓜蔞產業調研與鄉村振興”實踐團深入潛山市鄉鎮,走訪胖姐瓜蔞籽店、傳文瓜蔞籽有限公司等典型商戶與企業,圍繞瓜蔞產業鏈下游發展現狀展開調研,旨在挖掘“中國瓜蔞之鄉”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內在邏輯,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實踐參考。
圖為實踐團全體成員合影
傳統手藝與現代營銷碰撞:個體商戶的守正創新之路
潛山老街的胖姐瓜蔞籽店,是當地頗具代表性的“網紅”商鋪。門店內,飽滿的瓜蔞籽整齊陳列,空氣中彌漫著瓜蔞籽成熟后的香氣。店主胖姐夫婦從事瓜蔞籽銷售已逾十載,從沿街叫賣的流動攤販到擁有固定經營場所的品牌商戶,他們的創業歷程折射出傳統農產品經營模式的轉型軌跡。“做這行沒別的竅門,就是把品質做好。”當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時,這是胖姐總結的經驗。談及近年來的經營挑戰,她的兒子坦言,電商平臺的興起曾讓線下銷售遇冷,但也催生了新思路——通過短視頻平臺直播帶貨。數據顯示,其線上訂單量占比已從2022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40%,銷售網絡覆蓋全國20余個省份。這種“傳統品質+現代營銷”的模式,不僅讓老手藝煥發新生,更吸引了年輕創業者回流——胖姐的兒子去年返鄉加入團隊,負責電商運營,“現在年輕人懂技術,我們負責把好品質關,這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圖為團隊成員和胖姐兒子采訪交流
科技賦能產業升級:龍頭企業的全鏈發展模式
作為潛山瓜蔞產業的“領跑者”,傳文瓜蔞籽有限公司的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流水線上,經過篩選、烘焙、包裝的瓜蔞籽正陸續下線,實驗室里,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新品種的抗藥性檢測。公司負責人王傳文介紹,成立25年來,企業始終將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在種苗研發領域,傳文公司通過自主選育,成功培育出“皖蔞1號”“皖蔞3號”等5個高產抗病品種,相關數據顯示,這些品種的平均畝產較傳統品種提升35%,抗病率提高40%,目前已推廣至安徽、江蘇、江西等省份,帶動全國45萬畝種植基地升級。在深加工環節,企業與合肥工業大學、安徽農業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突破了瓜蔞油低溫壓榨、瓜蔞粉超細粉碎等技術瓶頸,開發出保健食品、美妝原料等3大系列12種高附加值產品。其中,瓜蔞籽油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已成為長三角地區多家食品企業的原料供應商,相關產品年產值超8000萬元。截至2024年底,該公司已帶動潛山及周邊地區2000余戶農戶從事瓜蔞種植,戶均年增收1.2萬元。
圖為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新品種的培育
產業集群效應凸顯:從“單一特產”到“鄉村振興引擎”
調研數據顯示,潛山市瓜蔞產業已形成集種苗繁育、規模種植、精深加工、電商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計種植面積超6萬畝,年產優質種苗1000多萬株、瓜蔞籽9000噸,綜合產值突破20億元。2024年,潛山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瓜蔞之鄉”稱號,成為全國瓜蔞產業的核心集聚區。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引領與個體商戶的活力迸發。目前,潛山已培育12家瓜蔞龍頭企業、1個省級產業化聯合體和3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個體工商戶超200家,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小商戶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
圖為潛山傳文瓜蔞種植園
實踐團學生負責人隊長方宏表示:“通過此次調研,深刻感受到特色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關鍵作用。”
無論是胖姐瓜蔞籽店的“守正創新”,還是傳文公司的“科技突圍”,都印證了“產業興則鄉村興”的發展邏輯。未來,潛山瓜蔞產業有望以“綠色化、品牌化、智能化”為方向,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讓這顆“金瓜子”成為更多農戶的“致富果”。
( 方宏 劉明娜 王彥雪 劉若嫻)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