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持續高溫,部分地區最高氣溫突破40℃,體感悶熱難耐,隨之帶來的健康問題也成為關注重點,“冷中暑”“腦結冰”等話題登上熱搜。對此,記者采訪了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賀軍,對這些病癥進行專業解讀。
警惕“冷中暑”和“腦結冰”
有網友稱加班時空調開得過低,室內外溫差過大,出門時突然感到頭暈目眩,惡心想吐,可能是“冷中暑”。賀軍解釋,“冷中暑”在醫學上更準確的表述是“溫度調節障礙綜合征”。“在冷熱環境切換的過程中,人體不能迅速適應溫差變化,就會出現‘冷中暑’。比如我們在空調房間待久了,長時間沒有出汗,突然到高溫環境下,身體會不適應。”賀軍介紹,此時皮膚表面的溫度感受器會向體溫調節中樞發出錯誤信號,導致汗腺緊急關閉、外周血管異常收縮,進而引發頭暈、頭痛、惡心甚至肌肉痙攣等類似中暑的癥狀。
冷熱交替間,還會出現“腦結冰”癥狀。所謂的“腦結冰”在臨床上被稱為“冷刺激頭痛”或“蝶腭神經痛”。賀軍指出,當快速進食冷飲時,低溫食物會刺激神經,使頭部和面部的肌肉、血管收縮,沖擊痛覺神經末梢,引起頭痛。
“很多人都有過‘腦結冰’,只是癥狀很輕時間較短,未被重視。”賀軍表示,“腦結冰”嚴重者可伴有流淚、惡心、嘔吐、肢體乏力,一般持續幾分鐘可自行緩解,少數患者會持續半小時或更長時間。
如何科學防范和處理
賀軍強調,一旦發覺自己可能“冷中暑”了,建議立刻轉移到一個空氣流通性更好、比較陰涼的環境,不宜立即進入溫差較大的環境。但如果癥狀較重,或“冷中暑”者年紀較大、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應及時就醫。
對于“腦結冰”,賀軍表示應首先停止冷飲攝入,或停止洗冷水澡,隔絕冷刺激。若頭部疼痛劇烈,可以適當進行按摩緩解,或是小口飲用溫水,緩解冷刺激。“需要特別警惕的是,如果頭痛伴隨視力模糊或持續時間較長,可能是腦血管收縮異常的表現,應及時就醫。”
如何科學防范上述兩種情況的發生?賀軍表示,從冷熱環境中切換時,要給身體一個過渡期,“從開著空調的室內到室外時,我們可以先把空調關掉,避免溫度驟然變化,讓身體有一個慢慢接受溫差的過程。同樣,在進入室內時,可以先不開空調,讓身體適應一下。”
賀軍提示,在高溫天氣保持科學飲水習慣至關重要,“建議每日飲水量不少于2.5升,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一些淡鹽水。”此外,高溫外出可以佩戴遮陽帽,避免頭部局部溫度過高誘發神經性頭痛。“老人、孩子及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人群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應盡量避免外出,室內可放置一盆清水調節濕度。”
·合肥日報-合新聞記者 王雅雯 通訊員 朱沛炎·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