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蒙城縣漆園悅府小區,外賣騎手王凱對著門禁刷了下臉,道閘立即打開。他輕車熟路騎向指定停車位,直奔目標樓棟。
“現在刷臉直入、停車有位,路線也優化了,每單能省下兩三分鐘,平均每天多掙大約30塊錢。”王凱的順暢體驗,源于小區為騎手量身定制的“友好通行”系統。
物業經理孟現化道出了另一層深意:“這套系統不僅方便騎手,也讓我們對外來人員進出實現了精準管理,小區秩序更好了。”
漆園悅府的探索,是蒙城縣創新基層治理的生動縮影。面對快遞員、外賣騎手、貨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日益增長的規模及其融入城市的需求,蒙城縣沒有停留在單純提供便利服務上,而是以建設25個“友好場景”為契機,巧妙地將服務延伸轉化為治理資源,探索出一條“服務換治理、治理促融入”的新路徑。
“友好場景”建設,始于對新就業群體需求的精準回應。在老城區的“郵愛驛站”,快遞員孫富康可以歇腳、喝水、充電、熱飯。“風吹雨打的日子,這里就是我們的‘避風港’。”孫富康感慨。
深意遠不止于此。蒙城縣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焦云鵬介紹:“我們打造‘益騎蓬亳——蒙你所愛’黨建品牌,激發新就業群體參與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依托128名新就業群體黨員,該縣積極引導擁有“登門入戶、走街串巷”天然優勢的騎手們,成為社區的“移動探頭”和“民情前哨”。
“看到安全隱患、衛生死角或者需要幫助的特殊情況,隨手一拍、隨手一報,就能獲取積分兌換獎勵。”參與積分兌換的快遞員劉明說。社區精心設計的積分兌換機制,讓騎手們在日常工作中輕松參與“隨手拍、隨手報”等志愿服務。這些來自一線的鮮活信息,成為社區快速響應、精準處置問題的寶貴線索。
搭建“友好場景”,蒙城縣為新就業群體解決了工作生活中的痛點難點;而通過“以服務換服務,以服務換治理”機制,則成功將這支規模龐大、流動性強、熟悉社情民意的隊伍,轉化為基層治理不可或缺的“新力量”。
“以前他們是匆匆過客,現在成了社區的‘自己人’,有歸屬感,更有責任感。”莊周街道大美社區黨總支書記桂盼盼深有感觸。新就業群體從城市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其工作榮譽感和城市歸屬感顯著提升,社區的治理觸角也因此延伸得更深更廣。
目前,蒙城縣正依托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商圈樓宇,加速建設25個功能集成的“黨群驛站”,編織更密實的服務與治理網絡。
“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位新就業人員都感受到溫暖,更暢通地融入城市生活,同時匯聚起他們參與治理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焦云鵬表示。(記者 任雷 通訊員 代慧康)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