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理工學院團委 桂文學
作為高校共青團工作的關鍵著力點,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青年學子了解國情、服務社會、錘煉品格的重要平臺。近年來,阜陽理工學院立足“實踐育人”的根本任務,構建了“校地協同、專業賦能、多元實踐”的特色體系,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實踐育人模式。
構建“三位一體”實踐育人機制。我校始終把“三下鄉”當作實踐育人的系統工程來推進,建立了“領導統籌+校地聯動+專業支撐”的協同推進機制。校領導班子帶頭深入實踐一線,今年我校副校長張效英帶隊前往廣德市調研指導,與當地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推動短期實踐向長效合作轉變。這種“高校智力輸出 + 地方資源保障”的模式,既解決了實踐活動的可持續性問題,也為地方發展注入了青春活力。
打造“專業+”特色實踐項目。我校注重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引導各團隊打造差異化實踐品牌。在項目設計上突出三個結合:一是與傳統文化傳承相結合。例如,我校“文宣星火”團隊對廣德市盧村鄉的非遺技藝進行系統整理;“青衿踏涇”團隊在涇縣創新開展宣紙文化研學活動,讓青年成為文化傳承的有生力量。二是與鄉村實際需求相結合。例如,針對教育薄弱環節,我校臨泉縣“艾亭星火”團隊開發趣味教學法;六安市葉集區“智匯葉集”團隊引入 AI 課程,讓鄉村兒童首次接觸編程,體現了幫扶的精準性。三是與學科特色相結合。例如,我校藝術專業團隊開展墻體彩繪,計算機團隊開展智慧農業調研,實現“學以致用,用以促學”的良性循環。
展望未來,我校將繼續深化實踐育人內涵:一方面拓展“專業+鄉村振興”的結合點,另一方面完善“實踐——反饋——提升”的閉環機制。期待通過“三下鄉”這個重要窗口,讓更多青年在廣袤鄉村讀懂中國、服務中國,書寫屬于新時代青年的青春篇章。
責任編輯: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