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農業大學團委副書記 陳公偉
今年暑期,安徽農業大學以“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為主題,組織近萬名師生奔赴全省各地開展“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規模大、覆蓋廣、主題鮮明。學校共組建20支校級重點團隊、80支校級團隊、223支院級團隊及30支全省高校大調研專項團隊,實踐內容涵蓋理論宣講、科技支農、國情觀察、青春筑夢、志愿服務等五大主題。師生們深入紅色基地和田間地頭,將青春汗水揮灑在鄉村振興一線,以實際行動踐行強農興農使命。
為推進實踐走深走實,學校聚焦“模式革新、內容深拓、成果轉化”三個維度精準發力。
雙師引領,革新育人模式。學校創新實踐育人模式,通過“雙導師制”為每支實踐團隊配備專業導師和思政導師,打造“專業+思政”協同育人新格局。專業導師帶學生將多學科知識融入實踐,全方位感受現代農業科技的魅力;思政導師則巧妙結合實踐場景,將鄉村振興一線轉化為生動的“行走思政課堂”,形成了專業技能培養與社會責任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賡續文脈,激活發展動能。學校組織12個學院的38支實踐團隊,深入20余個縣(市)開展非遺保護行動。師生們運用多學科專業優勢,對徽州魚燈、六安瓜片等50余項非遺進行創新性保護與開發。學校通過搭建非遺實踐平臺,挖掘非遺文化價值、促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探索“文化傳承+產業振興”的特色發展路徑,在服務鄉村振興中展現了高校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
調研問需,助力精準施策。學校聯合團安徽省委實施安徽省“百校千鎮萬村”大學生鄉村振興大調研,組建384支專項團隊,招募120名跨校實踐隊員,全省近百所高校師生奔赴安徽16個市,用“問卷調研+實地走訪+案例訪談+課題研究”的方式,深入實地了解江淮糧倉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鄉村富民產業等工作的進展情況,為地方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沉浸式社會實踐將青年學子引向鄉村振興一線,在田間地頭的躬身實踐中,深刻體悟“三農”工作的時代使命,切實錘煉服務鄉村的專業本領,實現了知農愛農情懷與強農興農能力的同步提升。學校通過深化“耕讀教育”模式,持續優化新時代“三農”人才培養路徑,推動人才培養與服務社會同頻共振。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