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烈日炎炎,合肥市六安路小學中鐵國際城校區的會議室內氣氛熱烈,市級課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小學生家庭心理環境優化的行動研究》開題論證會在此順利召開。
本次論證會特邀安徽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心理實驗室主任高志強教授蒞臨指導。高教授帶領課題組全體成員,圍繞課題的科學性與實踐性展開深入研討,為課題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寶貴的專業支持。
專家引航,精準把脈研究方向
會議伊始,課題負責人鄭田毅主任簡要介紹了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及初步構想。高志強教授結合其豐富的科研經驗,對開題報告進行了全面細致的點評,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
關于研究工具的選擇:高教授強調,量表的科學性是研究數據可靠性的基礎。課題組應優先選用信效度良好、適用于小學生群體的測評工具,避免使用過于復雜或成人化的量表,以確保測評結果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在樣本設計方面:高教授指出,樣本量并非越大越好,關鍵在于代表性與可操作性。他建議課題組聚焦“問題家庭”群體,如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留守兒童家庭等,深入挖掘家庭心理環境對小學生心理發展的具體影響,從而提升研究的針對性與實踐價值。
高教授還強調了指導語的重要性,他指出,指導語是研究者與受測者之間的溝通橋梁,應做到語言簡潔、表達清晰,確保小學生能夠準確理解題意,真實表達內心感受。
聚焦問題,細化研究路徑
在研究方向上,高教授建議課題組進一步聚焦研究內容,細化切入點,圍繞“情緒化教育”“代際代償”“共同成長”等具體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情緒化教育:指家長在教養過程中情緒表達失控,易引發孩子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
代際代償:指父母將自身未竟的期望強加于子女,導致子女心理壓力過大,甚至出現行為偏差。
共同成長:強調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倡導構建積極、支持性的家庭心理環境。
高教授還指出,課題研究應緊密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七條的相關內容,明確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推動家長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這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依據與現實導向。
小組研討,凝聚集體智慧
在專家指導環節結束后,課題組成員迅速進入研討狀態,圍繞高教授的建議展開熱烈討論。大家集思廣益,積極探討研究方案的優化路徑,力求提升課題研究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在量表優化方面,課題組決定廣泛搜集國內外權威量表,結合本土實際進行適當修訂,確保測評工具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同時,簡化題目數量,減輕學生負擔,提升測評效率。在樣本選取方面,課題組將采用“自愿報名+教師推薦”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樣本的多樣性與代表性,尤其關注特殊家庭結構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在研究內容細化方面,課題組成員通過頭腦風暴,明確了各成員的具體分工,確保研究工作有序推進、責任到人。
本次開題論證會的成功召開,不僅為課題研究的深入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課題組全體成員明確了研究方向與實施路徑。未來,課題組將在專家指導下,扎實推進研究工作,力爭在理論與實踐中取得豐碩成果,為優化小學生家庭心理環境、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責任編輯:李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