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北岸的安徽望江縣,一條年產值超181億元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正在改寫這個傳統農業縣的發展軌跡。
戶籍人口60多萬的望江縣,與紡織服裝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就有20余萬,去年生產服裝6.2億件,被譽為“安徽紡織服裝第一縣”。
從曾經的棉花種植大縣、長江邊“典型性農業縣”到如今的“全國新興紡織產業基地縣”“安徽紡織第一縣”,望江縣的蝶變充滿反差。
借助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望江縣以“首位產業”的戰略定力,并以童裝產業為重點切入口,實現了產業躍遷。
百億元產值之后,望江縣更有千億雄心,計劃培育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努力到“十五五”末,紡織服裝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讓“望江織造”溫暖千家萬戶。
紡織業無疑是一個古老的產業門類,可以說伴隨著人類歷史整個進程,紡織工業更成為工業革命的搖籃。
這個行業不僅一直受需求剛性支撐,也一直與工業革命以來幾乎每一次技術革命、產業升級、消費升級都深度相融。當下,生產端數智融合的新成果、銷售端各種新業態新模式,都在這個行業得到廣泛應用,使之成為一個“不老松”式的行業。
不僅如此,這個行業還一直保持勞動密集型的“本色”,從安徽望江縣1/3的人口從事與之相關的工作,就可以看出這個行業的獨特包容性和生命力。
安徽望江縣紡織服裝產業的案例,再次驗證了傳統產業不僅不是“落后產業”“低端產業”,而且能夠承載起一個縣域振興的發展使命和為一個縣老百姓提供更多“飯碗”的民生擔當。
從縣域工業化視角來看,安徽望江縣的路子,更證明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不意味著放棄原有資源稟賦,很多時候反而要深耕這些差異化的稟賦,因地制宜,敏銳把握破局的機會,以一個重點產業的煥新來激活整個縣域的發展生機。
“最熟悉的聲響”
盛夏七月,炎熱異常。而比天氣更熱的,是望江紡織服裝產業的項目建設和服裝園區里的生意。驅車行駛在望江街頭,處處可見各種布料銷售、服裝加工的門店及工廠。難怪有人稱,“縫紉機轉動的聲音是望江人最熟悉的聲響。”
望江與紡織的淵源深植于這片被長江水滋養的土地里。望江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出口基地縣,自古以來,這里便有手工紡紗和木機織布的傳統,素有“家家植棉、戶戶搗衣”的傳統。不過,曾經的望江紡織業以小作坊為主,不成氣候。
上世紀九十年代,浙江省的紡織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一大批望江紡織工前去務工。盡管到2014年前后,不少望江人返鄉開辦紡織企業,但沒過多久,不少人又重返浙江。
“根源在于當時望江縣在設施配套、產業鏈完整度、市場活力等方面與滬蘇浙存在很大落差。”曾于2015年底從浙江返回望江開辦童裝“網店”的望江童童帥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童兵水說。
如今的望江的紡織服裝產業早已完成蝶變,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還入選了安徽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是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的生產基地。
去年全縣生產服裝6.2億件,紡織服裝行業總產值達到181.5億元,同比增長19.2%。這對一個GDP為236.7億元的縣城來說,這份成績實屬不易。
究其原因,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是沿海發達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歷史機遇。翻開地圖,“地利”優勢顯而易見:望江地處武漢、南京、杭州、合肥、南昌五大省會城市的幾何中心。“去周邊省會城市,基本只需兩小時。”望江縣委書記汪久清介紹,2017年后,高鐵、公路、航運等交通網絡日臻完善,“地利”優勢才真正轉化為發展動能。
位于望江經開區的亮亮紡織輕紡產業科技園負責人方亮亮印證了這一點:“憑借交通優勢,我們工廠上午裝貨的坯布,當天即可送達浙江紹興。”
“人和”則體現在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上。汪久清提供了一組數據,望江縣60多萬戶籍人口中,從事紡織服裝研發設計、服裝加工、品牌營銷人員便有20余萬人。
另一方面,“人和”離不開當地政府的積極作為。為做好產業承接大文章,望江縣將紡織服裝產業列為“首位產業”,積極與滬蘇浙全方位“等高對接”,在園區建設、平臺搭建、政策支持上持續發力。
相較于發達地區不斷上升的成本壓力,土地租金低、勞務工人多、政策支持好的望江縣,自然是紡織服裝產業領域企業投資的優選地區之一。
“只有企業做大了、產業有規模了,才有定價權、話語權。”汪久清強調。
目前,望江已集聚紡織服裝行業生產型企業4300余家,持續打造“1+3+N”產業聯動平臺(經開區為核心+3個鄉鎮集中區+N個產業園),著力構建從頭到腳、從里到外、從老到少、從夏到春的全行業全品類全覆蓋發展格局。
“燈塔工廠”雄心
紡織業,是孕育了工業革命的傳統行業,是一個從工業化進程早期就興起的傳統的工業門類。但是,當今的紡織服裝行業正變得不那么“傳統”。尤其是怎么往高端走,往高附加值走,這是當地產業集群中不少企業正不斷探索的。
談到望江紡織服裝產業,申洲針織(安徽)有限公司是繞不開的名字。這家于2008年落戶望江的企業不僅是當地紡織業龍頭企業,還已發展為安徽省最大的服裝生產出口企業。
今年4月,申洲針織的時尚服裝智能制造項目在望江經開區正式開工,將引入全自動吊掛生產線與AI視覺質檢,全面優化生產流程,并借助AGV智能物流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全鏈條協同運作。
據預測,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申洲安徽力爭在“十五五”期間實現產值50億元,納稅2億元,員工規模達1.5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宣稱將致力于打造全球制衣行業的“燈塔工廠”。目前安徽僅有的5座“燈塔工廠”均位于省會合肥。若望江實現突破,將成為傳統紡織業轉型升級的標桿之一。
通過“智能化”升級,望江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企業走上了高質量發展之路。
漿紗、穿筘、織布、驗布、打卷......在亮亮紡織輕紡產業科技園,織機轟鳴此起彼伏,一根根絲線在高效運轉的自動化產線上飛速“變身”,最終成為一匹匹坯布。
“工廠配備了300臺智能噴氣織機及8萬錠自動化紡紗生產線,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都實現了大幅躍升。”方亮亮介紹,目前,該工廠每月可實現400萬米布的產能,并計劃進一步擴充產能,將智能噴氣織機提升至1000臺。
面對如何推動傳統紡織產業提質增效的現實問題,望江的發展思路十分清晰:“提升紡織、主攻面料、打通印染、塑造品牌”。這十六字方針成為當地產業升級的行動綱領。
在國聯紡織服裝產業園中央工廠,當地創新引入“中央工廠+衛星車間”模式,整合設計師資源、智能化設備及供應鏈體系,實現了面料裁剪、印花等工序的集中處理,帶動周邊衛星車間承接縫制、整燙等環節,形成“1個中樞+N個觸角”的協同網絡,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業集聚度。
印染行業處于紡織服裝產業鏈的中間環節,是紡織品深加工和提高附加值的關鍵環節,但背后的印染廢水處理是一個“老大難”。望江縣通過盤活相關地塊資源,建設印染產業中心,集中統一處理污水,日排污容量計劃達5萬噸,極大提升了印染承載力。
汪久清告訴記者,在污水管理上,望江排污指標由縣里專業平臺公司統一管理,根據每個企業發展情況進行排污指標的分配。統一管理之后,企業也減輕了負擔,縣里也可以動態調控,能更好、更長遠服務產業發展。
在望江縣印染產業中心,一批高端印染項目成功引進,部分企業已經開始試生產。此外,該中心還同步完善水洗砂洗、印花等配套設施,累計引入12家砂洗企業、117家印花企業,形成“面料—印染—后整理”閉環。
“買服裝,到望江”
產業升級,產業鏈協同發展是核心。
曾經的望江紡織服裝產業,受制于印染技術薄弱、終端整合缺失等問題,面臨產業鏈“兩頭在外”的困境——以棉紡和成衣加工為主,但印染、面料研發等關鍵環節長期依賴外部供給。“缺染少整”成為產業發展的最大痛點。
“以牛仔面料為例,望江企業每天要從外采購30萬平方米,所以必須圍繞產業鏈上不斷做文章。”汪久清說。
產業發展思路決定運營邏輯。為了改變“缺染少整”困境,望江縣在招商引資、延鏈補鏈上積極調整策略,靶向發力。
“我們以前‘撿到籃子里就是菜’,招商模式粗放,現在行不通了。”望江縣招商中心副主任何立志告訴記者,如今的招商更是一種“選商”,立足產業“家底”,直面產業鏈短板,制定精準的產業招商圖譜。
以面料為例,望江縣組建兩支紡織服裝專業駐外招商小分隊,靶向引進三問集團德國奧拉斯超級工廠安慶基地等項目。同時,聯合東華大學等10余家機構共建產業技術聯盟,設立AI童裝設計創新中心,還打造“互聯網+金融”大數據平臺,全力建設面輔料交易集散中心,吸引集聚269家企業,形成區域批發市場。
電商的興起也為望江紡織服裝產業提供了更多的機遇,讓產業鏈進一步延伸。
在亮亮紡織輕紡產業科技園內,除了生產制造工廠,園內還已經入駐了400家經營戶,其中電商企業超過300家。漫步園區,隨處可見經營戶通過網絡直播推介產品,各快遞網點也一派繁忙景象,工作人員正緊張地進行分揀、打包、發貨。
“我們產業園計劃打造成一個童裝產業的復合體,集生產、展示、辦公、電商等于一體,為返鄉創業者搭建優質平臺,助力望江服裝紡織產業高質量發展。”方亮亮告訴記者,產業園還著力強化企業服務,為入駐的經營戶提供稅務、運營、直播等培訓課程。
數據印證成效:去年,望江縣快遞業務量達1.4億件,位居安徽全省縣域前三。其中,童裝產品占比就高達九成。隨著“望江童裝”區域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望江縣還設立了望江紡織服裝發展中心,發展童裝電商3900余家、直播企業1100多家。
有效市場還需有為政府的雙向協同。為了做好配套服務,望江招引寧能熱電有限公司,在為園區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蒸汽。“來到望江之后,我們的用汽成本就節省了30%。”6月中旬才開始試生產的旺江紡織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思宏說。
此外,望江還優化企業服務生態,強化要素保障。“我們設立了500萬元‘免申即享’資金池,企業無需申請,有時資金已到賬,企業還不知情。”何立志說。
從“缺染少整”到“全鏈貫通”,目前,望江縣著力構建集研發設計、紡紗織布、印染面料、服裝加工、印花水洗、拉鏈紐扣、熱電聯產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
不過,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不少企業反映服裝銷售渠道建設仍有待加強。“希望望江能加強服裝銷售中心建設,讓更多的服裝經銷商能夠直接來到望江購買。”安徽國聯紡織服裝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副董事長何志說。
從“做服裝,到望江”到“買服裝,到望江”,一字之變,也是產業鏈的運營邏輯之變。
汪久清表示,將在服裝質檢、品牌建設上不斷發力,加強與中紡聯深度合作,繼續舉辦中國望江時尚童裝設計大賽、發布時尚童裝流行趨勢,還計劃打造一個不低于3萬種服裝的樣衣中心,讓“買服裝,到望江”成為現實。
來源:江淮觀察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祁夢寶